家风是一条生命的河,它是心灵的家园,是力量的源泉。我的家风,没有著典成章的名言警句,不足以流芳千古、万人敬仰,它更多的是一两句常被提起的话,是围炉吃饭时的教诲,是出远门前的叮嘱,是遭遇困顿时的安慰。父母把善良宽厚、乐观坚毅、专注敬业的品格融入行动里,潜移默化地烙在我的灵魂深处,深深地触动着我,感染着我,指引着我。
家风是什么,它深藏于父亲春蚕到死丝方尽敬业奉献中。
父亲是一名初中英语老师,待人宽厚温和,在三尺讲台上,他绽放了青春的华光,度过了人生的二十多个春秋。
记忆中,父亲的案头总是摞满书籍,不光是教学资料,更有许多无关教学的“杂书”,闲时翻阅一二,于他是最惬意的时光;博览群书,也让他在教学时有更为深厚的维度。父亲教会我,生活可以不富足,但一定要做精神的贵族。
班上的学生再顽劣,父亲从未恶言相向。他笃信,孩子的心就像白云一样柔软,踩重了就会揉碎了,为师者,须得慈悲点,再慈悲点。父亲教会我,要始终保持一颗温暖的内心。
父亲的课轻松生动。课堂设计创意叠出,可以是经典英文诗歌诵读,可以是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可以是话剧表演……这些都成为学生们难忘的记忆。感谢父亲教会我,有趣是一种魅力。
学会预习、认真听讲、勤于思考、总结反思……父亲对学生严格要求,也如此要求于我。好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但一旦养成,就会助益深远。父亲教会我,习惯的力量不动声色。
专业成长遇到瓶颈,学生教育效果寥寥……但苦恼疲倦之后,父亲又能重拾初心,迎难而上,凭借努力和智慧实现突破。父亲教会我,不忘记为何出发,才能走得更远。
我们家有一本影集,每有一届毕业生,里面就会多一张他和学生的合照,很多年以后,他还能叫得起那些学生的名字。我想,父亲是深深地热爱他所从事的这份工作的,以至于在突发心梗的那一夜,他在意识已经不清醒时嘴里反复念叨的还是“男他he,女她she,物它用it”。午夜梦回,我依稀还能看到他在讲台上激情四射的模样,润物无声,那种对热爱的事业坚定的信仰和一往无前的品质,也早已融进了我的骨血。
家风是什么,它蕴含在母亲的“强势”与“唠叨”里。
儿时的记忆里,母亲总是雷厉风行,干脆利落,做事从不拖泥带水,一家人的生活被她打点的妥妥当当。那时候她的工作单位离家比较远。她总是早早起来蒸好当天要吃的馍馍,准备好中午吃饭的食材,送我们姐弟俩到学校门口再蹬着自行车去上班。就算再忙再累。回到家里她也会抽出时间来打扫卫生,小小的两间平房虽然够不上豪华,但总是那么的整洁、温馨。她从小要求我和弟弟东西从哪里拿的就要放回哪里去,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有时候我甚至生出一种错觉,她爱那个房子更胜过爱我。年纪渐长才明白,那是母亲骨子里的坚韧和倔强,那种“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执着和情怀是她做人做事的标准和考量。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上,只有保证自己的“屋子”整洁干净,始终做到严于律己才能更好地惠及他人,而这些却是当时小小的我不能考量和理解的。
是的,母亲是爱唠叨的,“一日之计在于晨,快点起床”,这背后寄予着她对我们勤劳勤快的期望;“老人不端碗,晚辈不动筷”,这是对家中长辈的尊敬之情,也是对别人基本的礼貌;“做人诚信为本,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是她希望我们能干干净净做人,堂堂正正做事;“只要功夫深,铁杆磨成针”,这是她告诉我们做任何事要有韧劲,不要轻言放弃;“满罐子不荡浅罐子荡”,这是她敲打我们为人处世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说来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正是在她的“牢骚”和“唠叨”里,我读懂了母爱,读懂了家风。
家风,是我心底的一条河。它奔腾涌动,涤荡着家族的精神与风骨,也涌动着我对家的无尽思念与深情。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价值追求与传承,也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与社会风气的源头。一部部家族奋斗史正是一个民族的发展史。有了家风,一个家才有了灵魂,一个民族才有了精神。好家风需要锤炼,需要传承,需要一代一代人的努力,我们这一代人要有我们的使命和担当。不忘前志,继往开来,传承家风,励志图强,为了家,为了国,为了每个人心中那条生命的河!(市总工会 杨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