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中国极北方的一个县城的一户普通家庭,我的父母不似曾文正、梁任公般,留下“做读书明理之君子”和“积厚行远”的家风家训。19岁离家求学,辗转15载,四季更迭、人事代谢,经历过冗长的焦虑和内心的不平,如今已为人父母。在不断尝试转变、适应新的社会角色时,也愈加感谢平凡的父母在我成长阶段教会我的那些事,每每想起都令我更加豁然和坚定。
父母让我觉得上一代人有着淳朴的美德。父亲家有兄弟三人,大伯精神不好,二伯离婚再娶,兄弟分家时,父母为了照顾大伯、二伯,净身出户。家里为了买房子,欠下了大笔的债务,我的童年阶段,家里非常贫苦。爷爷一直在给大伯、二伯家做农活,因为有顽固性的气管炎。每年忙完秋收,父母就把爷爷接到县城休养。20世纪90年代初,物资匮乏加之家里的贫困,父母每每买些苹果回来给爷爷存起来慢慢食用,这个时候都会和孩子们说,“爷爷年龄大了,你们以后还有很多机会,要让着老人”。在我四年级的时候,爷爷去世,母亲拿出家里全部的一千二百元积蓄给爷爷办了葬礼。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的亲身垂范让我懂感恩、知孝悌。
父亲的认真和坚持一直在指引我前行。记忆里父亲每在工作之余就伏案练字,几十年如一日,练成一手漂亮的钢笔字。父亲语文不好,也深受其累,为了让我们不重蹈覆辙,每年寒暑假都要求我们兄妹背诵优秀作文选,做读书笔记,久而久之养成了我们爱读文学书籍的习惯。刚上初中时,由于接触英语较晚,在英文读写上遇到很大的困难。父亲这代人没有学过英语,都是在工作后参加培训有了一点点积累,父亲有些笨拙的一遍遍给我讲解,成为我英语学习的最初启蒙。或许在每个孩子心中,父亲都是高大威猛的存在,近年来,随着年龄的增大,父亲变的越来越温情细腻,每每离家时,都在车站一直把我送出很远,像极了朱自清先生《背影》中父亲买橘子时笨拙的身影“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父亲的认真和坚持,常常激励我克服苦难,指引我不断前行。
父母在古诗词上的启蒙教育让我成为一个内心丰富的人。出生在边远的北国让我在成长期没有那么多的见识,父母在古诗词方面的启蒙却拓宽了我的内心世界,让我面对外边的世界时坚定而自信。牙牙学语时父母便开始让我背诵古诗词,当时只是僵化的背诵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童年的功底让我受益匪浅。远离家乡,常年在陌生的城市奔波,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逢年过节总会在心底反复默念“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偶然看到稼轩的“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陆放翁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总会有感于诗人们的壮志难酬,而更加珍惜这个大时代,感恩党和国家给予我们的美好生活;读到“已知天定三分鼎,犹竭人谋六出师”,“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常会有感于古人的忠义,而伏案自醒。
出生在普通家庭,父母的教育不能称之为高深的家风、家训,却让我一直受益匪浅,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让我一直要求自己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懂孝悌的人,一个能够直面困苦的人,一个内心丰富的人,一个不断自省的人,慢慢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三十而立,如今已为人父母,在教育幼小的儿子时,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当年父母的苦心,儿子成长的每一天,我都仿佛看到自己当年的模样。如今的我,更想把父母教给我的耳濡目染的传给我的子女,虽然时过境迁,好的家风、家训、家教却历久弥新,它如雨点,随风入夜,润物无声。(市市场监管局 杨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