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已过知天命的岁月,要说清楚究竟读过多少书,真是数不清了。而时常徘徊在脑海深处让我魂牵梦萦的,是父亲写的书。
在家乡,父亲也算是小有名气。他1941年生于农家,长在农村。虽然只上了初中,但他勤奋、认真、刻苦,到1995年退二线时,他已经发表作品300多篇(部),累计达110多万字了。
父亲一生坚持为家乡而歌。
我的家乡陕西省三原县,是千年古县古城,历代名人辈出,文化源远流长,天下商旅云集。为了宣传家乡,父亲不辞辛劳,从浩如烟海的古籍报刊中把那些咏颂三原的诗词辑录出来,同时又顺应时代发展,征选了部分反映改革开放以后三原新貌的诗作,编辑了《古今诗词咏三原》一书。此书选编的诗词上自周代,下到1999年春,时空跨越2500多年,选录164人的诗词363首,其中古代50人148首。书中既有诗词原作,又有相关背景介绍,对全面宣传家乡起到了很好的推介作用。就连我这个生在三原长在三原的家乡人,读后也不禁对三原深厚的底蕴发出由衷赞叹。沾父亲的光,我也偶有雅兴,作词一首,收录其中。
父亲一生最满意、最得意、最自豪的事,是他1989年6月出版的《民国奇才于右任》一书。于右任先生是一代书法宗师,是家乡人民的骄傲,可是因他是国民党元老、孙中山先生的追随者,记述他事迹的文章不少,但当时还没有正式出版过一部他的传记。父亲立志要为于老写一部传记。
写传不是写小说,不仅要访问知情者,了解于老的事迹、为人和音容笑貌,又要购阅大量史籍,反复考证,当然还要写出一点文学色彩。为了写好这本传记,他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准备,先后辗转西安、北京、上海、南京、重庆等地,行程数万公里,到包括国家档案馆在内的几十家档案馆,广泛搜集资料、挖掘史料,采访了屈武、马文瑞、汪峰、三原于老亲戚家人等近百人,整理各种资料上百万字。1984年开始动笔,时值秋冬季节,他白天要坚持上班,晚上和节假日全部投入于右任传记的写作,几乎天天晚上都要熬到凌晨一两点。那时候冬天房内没有暖气,取暖仅靠一个蜂窝煤炉,双脚冻得麻木了就在床上围起被子以腿当桌继续写。苦战五六个月,春节前终于完成了70回22万多字的初稿。全面介绍了书法家、诗人、爱国者于右任先生富有传奇色彩、波澜壮阔,致力于国共合作、民族解放和国家统一的一生。
书呈于右任先生的女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原副主席屈武审阅时,屈老非常高兴,欣然题词:宣扬于右任的爱国精神,为祖国和平统一多做贡献。并亲笔给父亲写了信,称赞此书“取材有根有据写得生动活泼”。解放军东海舰队、航空兵部队近10万官兵开展“东海魂”读书活动时,还专门将此书推荐给官兵阅读。之后,他又陆续出版了《于右任先生》(主笔)、《于右任的故事》《于右任对联书法选》《于右任诗文诵三秦》等书籍,被誉为三原研究于右任先生的权威人士。
自此,父亲更致力于宣传家乡,把宣传家乡当作自己的终生使命。为了宣传家乡改革开放初期勇于改革的企业家,他写了报告文学《一个厂长的改革之路》;为了讴歌在各条战线上开拓奋进的三原人民,他经过三年的采访准备,编辑出版了《冲浪者之歌》;为了助推三原旅游发展,他多方搜集资料,撰写了历史小说《李靖传奇》,系统反映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军事助手——三原李靖的成长之路和对造就大唐盛世的历史功绩,加深了人们对李靖被神化成托塔天王的认知,促进了三原李靖故居的进一步开发。如今,这一景点已经成了三原旅游必去的一个热门景点。
父亲一生节俭、质朴,但购买喜欢的书,却毫不吝啬,一生藏书不少。他退二线后,把自己的藏书一整理,就办起了“三原右任书屋”。办这个书屋,他就是为了宣传于右任,宣传家乡,这也是他的一大心愿。书屋开办期间,他牢记“为民”初心,身体力行“为民”使命,一直秉持“启民益智、服务社会”的原则,不求赢利,专门把书屋地址选在渭北闻名遐迩的三原南郊中学(其前身就是于右任先生首倡创建的三原渭北中学)旁边。书屋自开业到他去世运营十多年,他坚持服务不变、价格不变,一名学生一年只需10元钱,就可以在他的书屋里不限次数借阅各种图书、杂志,而且他还免费提供查阅各种资料。每到放学时间,书屋总是挤满了各个年龄段的学生。还有不少在省内外、京沪和西安等大都市的家乡文人书友回乡省亲时,都会有事没事去他书屋谈天说地,品茗论道。一时间,书屋里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好不惬意。看着他这样的退休生活,我心里很是为他高兴。
父亲一生低调务实,专注实事,不事张扬,更不好虚名。就连他成为许多人想方设法要加入的省作协会员,还是熟知他为人的一位朋友从省作协要来一张会员申请表,拿到他开的书屋,往他面前一甩,佯装忿忿地说,给,老潘,把这表填了,还把咱“牛”的,连个申请表都不填了!
虽然有了省作协会员的名号招牌,但父亲依然坚持他务实、低调的做人原则。他因开办“三原右任书屋”印过一次名片,他的名片不似常人上面印满了各种头衔,唯一出现的就是他钟爱一生的“地方志编辑”,只字未提其他。父亲坚持不媚俗、不庸俗、不低俗,积极宣传正能量,他从写小消息、简讯开始练笔,再写报告文学、人物专访,慢慢地成为了单位的文字骨干、笔杆子。父亲2013年去世时,我为他撰写了挽联:一支笔描绘三原风流人物,终生情尽写家乡人文情怀。了解他的人都认为名符其实。后来我们整理他的遗物,才发现他发表的文章已经不是用一百两百篇来计,他出版的专著书籍也已达两位数之多300多万字了!
父亲写于传时条件艰苦,当时单位分给他一间单身宿舍,我占前半间,他占后半间,我们父子俩一人一张书桌,常常是我在前边桌子看书,他在后边桌子写书。他的桌子上、床头上总是摆满了各种书籍、资料。四大名著、七侠五义、说岳全传,以及三言两拍这些古书,我都是那时候看完的。现在回想,我到现在仍在保持的读书、看报、剪贴资料的习惯,可能早在那个时候就埋下了种子。
父亲出书,实在不易。那时候没有电脑,他的右手指关节非常凸出、宽大,就是因为他长期要用复印纸复写几份稿件用力过大而留下的。我小时候,就经常为他抄书稿,父亲漂亮的钢笔字无形中成了我的字帖!这既让我练出了还能拿得出手的一手钢笔字,更让我懂得了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他书中描写的许多地方、场景,都是我曾经生活地方的样子,这也让我明白,一个人要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并不在于你生在哪里,长在什么样的环境,而一定要有所作为。而有所作为最基本的就是不忘初心,爱岗敬业。一个不热爱本职岗位和工作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业务骨干、单位主力的,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对单位对社会有益的人!
父亲用他的言行为我们儿女书写了一部无字之书,上面写满了做人的准则、做事的原则、处世的底线。在他的言传身教之下,我们兄妹三人在单位都是工作上的骨干。2004年,我以副团职转业到地方工作,坚持从零开始,认真学习,踏实工作,多次被单位评为优秀公务员、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市模范军转干部,荣立个人三等功。到业务处任职后,所在处连年被评为先进处室,荣立集体三等功,还被表彰为全省审计机关先进集体。
如今,我的儿子也已是上尉军官了,让我深感意外的是,上大学时连一封信都懒得写的他,竟然也热爱起宣传工作了。搞宣传,要深入基层,深入官兵,儿子常常是白天采访,晚上加班写稿,有一阵子连续加班身体吃不消累病住院了。虽然辛苦,但他热情不减,短短一年多时间,就已经成为了所在部队微信公众号的编辑,在《解放军报》《人民陆军报》发表稿件30多篇了。
每当想起我们取得的一点点成绩,心里就充满了对父亲的思念、崇敬和感恩之情。虽然父亲除了书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却给了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良好的家风!
父亲,是我心中的一座丰碑,更是我一辈子读不完、读不够的书。(市审计局 潘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