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向来都很重视道德建设,重视家庭教育,久而久之,取其精华便成为了一个家庭的精神支柱,它如细雨般,一点一滴地进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形成家训家风。我家的家风是什么呢?
以“勤俭”为美
爷爷、奶奶出生在烽烟四起、时局动荡的20世纪20年代,父亲、母亲经历过物资匮乏的建国初期和“三年自然灾害”,曾经那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让他们刻骨铭心,也正因为如此,他们都懂得了只有勤劳、节俭,生活就一定能改善。后来,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他们勤劳的双手,的确让家里发生了很大变化,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但依然要求全家人吃饭、穿衣,处处都要节俭。小时候,我和妹妹好几次剩饭,准备倒掉时,被爷爷看见了,没有严厉的批评,只是端起碗都吃进自己嘴里,然后低声说,“我们都种过庄稼,看见浪费粮食心里就难受,而且我小时候经常没啥吃,饿的人没力气,有这碗白米饭简直是过年呢!”就这样,我们小辈们吃饭再也没有剩饭了。再后来,学校也教了我们北宋司马光身居高位,仍然坚持“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更理解了长辈们。
现如今,勤俭养德成为新风尚,用餐光盘、随手关灯、废水利用同我们已经“如影随形”,日常生活中这样的言传身教也将影响着我的女儿,让她知道勤俭节约不是吝啬,而是一种优良品德!
以“和孝”为本
在我很小的时候,总听到周围人说我有一个好奶奶,当时心里总嘀咕,我的奶奶跟别人家的奶奶一样啊,每天都是围着锅台转,字都不认识几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意识到,虽然我的奶奶没上过学,但她的言行中却渗透着儒家思想的大智慧--以和为贵,与人为善!
她一直把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看得很重。在家中任劳任怨,对一大家子人有操不完的心,80 多岁了还自己做家务;在外面遇事也从不跟人争执,“邻里之间不要伤了和气”“咱家开着吃亏的门,也没见吃多大的亏”“能帮忙就帮一把”成了她的口头禅。正是奶奶平日里所作所为影响着家里的每一个成员,所以,父亲、母亲、姑姑、姑父们都对爷爷奶奶十分孝顺,大事小事从没红过脸,特别是奶奶去世前的那段时间,全家人轮流 24 小时不间断的照顾,只为了让她老人家再少一些病痛的折磨,尽到最后的孝心。
如今,我也结婚为人妻、为人母,总会将我家的故事讲给女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着她,女儿也不止一次地说,“妈妈,你对爷爷奶奶真好,总是让他们很开心。”我只是看着她,淡淡一笑。
以“勤恳”为贵
爷爷年轻时,先是警校教员,后来回村当了大队会计,听奶奶说起爷爷曾经的故事,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在学校任课时对待教学工作从不马虎,教学记录本就像印刷的一样;担任大队会计将每一笔账目都记录的清晰、明了,特别是那时整个大队的人一起干农活、记工分,虽然繁琐,但是爷爷总会对家里人说,不管干什么,都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越是小事越不能粗心,这牵扯到别人一年的口粮。听奶奶说的次数多了,爷爷做事认真的态度也就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直到我工作之后,父亲特意叮嘱我,“你爷爷要是活到今天,看着你到档案馆上班,心里肯定特别高兴。要记住,档案中的一张纸,记载着一段历史,可能都有特殊的含义,你平时工作中一定要踏实、认真、负责!”虽然父亲说得不多,但他的话我牢记在心,特别是近几年网络和数字资源技术的不断发展,加快了档案信息化步伐的同时,我肩上的担子也重了,维护好功能健全的业务系统、管理好上千万的档案数据成了我的日常工作,除了新知识的不断学习,爷爷、父亲对待工作勤奋、负责的态度也一直影响着我,才使我在工作上取得成绩,不断进步。在以后的日子中,我也将秉承这样的人生态度,继续自己的档案事业!
家风,不是拘泥于文字形式的格言、警句,而是长辈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为我们指引方向的无形力量。他们的生活态度、处事习惯,是经岁月沉淀的精神之光,时常会比那些干巴巴的文字更能影响、陪伴下一代人。我的成长是父辈生命的延续,更是他们道德品行的延续,愿这样的家风继续传承下去!(市档案馆 吕若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