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九点,老头在家庭微信群里发了两段视频,我点开一看,一段是对着麦田,镜头扫过,一片金灿灿的颜色,配着老头的关中西府乡音“麦黄了,该割了”,另一段是对着一片菜地,同样的腔音喊着“菜长好了,回来拿”。我意会到了老头的意思,连忙回复说“啥时候割麦,我回去”,过了一会儿,老头笑着回复“你不着急,割的时候我给你说”,隔着手机屏幕我都能感觉到那种满足。
这就是我的亲爹,这些年,无论我是上大学还是在部队工作,只要我休假探亲回家,锄地、收麦、收秋、用架子车拉粪......不论是哪个季节,他总能想法设法给我安排上满满当当的农活,我干烦了抱怨“我这么远好不容易回来一次,你倒是像得了一个长工,再说了,我就是不愿意干这,才拼了命的读书考大学的”,父亲听了一脸严肃:“你就是农村家庭长下的,你爸你妈干这才把你养活大的,你还不愿意干!我让你干活也不是指望你能干多少,是想让你知道在外面不要忘本”。后来,我明白了走的再远也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的道理,才知道这个关中农村的老汉在用他的行动给我上一堂大课。
父亲原本在镇上的供销社工作,九十年代末国企改制时下岗,便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外出打工,在建筑工地当小工搬砖、抬钢筋、搬水泥,可谓是辛苦半生。08 年我参加工作后,攒了钱为他补缴养老保险,办理了退休,“这下你就可以不种地了,领着退休金在村里当个‘老太爷’了”,第一次能为家里做贡献,我有点小得意的说。父亲却执拗的说:“我就是农民,农民不种地干什么?人不敢活的太安逸了,太安逸人就完了”,就这样,直到70岁了,父亲还是喜欢在田地劳作,一直想劝他歇息,但看到老人精神矍铄,我也不好多言。在我十余载的军旅生涯和回到地方工作中,每当我有所懈怠,父亲说的“人不敢活的太安逸了,太安逸人就完了”便会在我耳边回响,令我心生警觉,生发出向上的动力。
父亲一向节俭,吃穿从不讲究,就连抽烟也一直挑着最便宜的。春节全家一起吃饭,老人高兴多喝了两杯,趁着酒意我劝父亲“你节俭了一辈子了,现在有退休费了,也没有让你操心的事了,该为自己花的钱就要花,该享受生活就要享受生活,不要舍不得”,“你赶紧好好劝劝你爸”母亲也连忙在我面前告状,说是父亲把钱都借了出去,别人都是救急不救穷,父亲是谁穷就借给谁,自己却一天天省吃俭用。我刚要开口父亲抿了一盅酒说道:“咱们都是从穷的时候过来的,当初供娃上学,困难的时候我去借钱,也没少吃闭门羹,旁人向咱张口,那是遇到了难处了,也很作难,正是因为我体会过,才不忍心拒绝 ,再说了,我能吃饱能穿暖就行了,帮别人度过难坎,那也是积德行善嘛,人这一生要多少钱是个够呀!”经历了人世的艰难,却始终能以同理心待人接物,父亲的豁达的心态让我有所触动,我只好又劝母亲:“行了,我爸开心就好,你们二老身体健康才最重要”。
2018 年老家村委合并,由于村上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年过花甲的父亲又被任命为了村民小组组长,村子里家长里短的事,让老父亲劳心劳神,有时大费周折结果还是费力不讨好。我实在看不过去,劝父亲“你都一把年纪了,也不图村里每月给你这百十块钱,还干这得罪人的差事干嘛?”父亲却坚持说:“年轻人都出去了,村里的事情总要有人干呀,人活着总得为社会做点事情才有意义么”。去年春节新冠疫情来袭,父亲天天带着人守在村口,劝返走亲串友的人,安排外地返乡的本村人测体温做隔离,天天连轴转着,这可急坏了因为疫情探亲被困在老家的我姐一家,“爸,你再别出去了,村里一天给你多少钱,我双倍给你”,看着新闻里每天增长的感染人数,我姐两口子护子心切,焦急的劝父亲说,“你这一天天出去接触各到处回来的人,现在疫情这么严重,就算你不为我们考虑,也得为你的两个外孙着想吧”。她们实在劝不住父亲,又打电话给我让帮着劝劝,谁料我的话还没说完,父亲打断了我:“你还是公家的人,咋能跟着你姐她们说这话,现在疫情这么严重,国家遇到了难关,大家都躲在家里求自保不干事,那谁也自保不了,世事不就完呢?”我从来没想到一个朴实的农村老汉还能有这么高的境界,顿时汗颜,一再叮嘱他做好个人防护,才挂了电话。
这就是我的父亲,一个地地道道的关中农民,他读书不多,没什么文化,未曾辅导过我一次功课,也没有给予我什么物质财富,但他守正笃实、勤劳简朴、乐观豁达,历经沧桑而心怀赤忱,始终保持着一份朴素的家国情怀,这都是值得我去传承的宝贵财富!(市政协机关 徐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