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向来高度注重家风建设,多次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他谈到,“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每年元旦新春贺词,办公室书架上的“变”与“不变”,总能让我们看出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家庭和孝道。
家风是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家风其本质就是德行品行的传递,是先人美德对后人人格的影响,是道德准则、处事方法、精神面貌的体现。纪检监察干部作为党的忠诚卫士,肩负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重任,“打铁必须自身硬”,打铁人必须是铁打的人。
日前央视播出的四集电视专题片《正风反腐就在身边》披露了一批治家不严、家风不正的贪腐案例,震撼人心,发人深省。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的小事,家庭的私事,而是作风的重要表现。良好家风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从近年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家风不正是滋生腐败的重要诱因。因此,从中央到地方,从各级党委到纪检监察机关都把家风建设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作风建设、反腐倡廉的重要途径来抓。
我们纪检监察干部的家风建设更为重要,如何建设良好的家风,就是要让各级纪检监察干部在爱岗敬业和带头管好自己的同时,自觉自律建德修为,管好家人,家属虽然并不执掌权利,但在身份上有着特殊性,在权力上有着递延型,没有强有力的规矩约束和教育引导,稍不注意就可能逾矩失范,所以不仅要严格约束自己,还要注重家教家风,严格教育管理亲属,决不能让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滋生蔓延。
我的家风,既不是显赫家族的家训,也不是流芳百世的名言警句,也没有成文的家训家书,只有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父母出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那时旧中国处于血雨腥风、内忧外患、战乱频仍、支离破碎、生灵涂炭、水深火热之中,为了躲避战乱,母亲不到十岁,从山东潍坊老家来到陕西宝鸡。解放后,父亲从老家河北深泽到北京燕京大学求学,母亲在西安医学院毕业,为支援陕南三线建设,辗转奔波,最终在陕西商洛一个偏僻小县城镇安落脚,母亲是一名赤脚医生,父亲成了一名基层干部,从我记事开始,父母都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奋斗着。因为父母从小远离家乡学习打拼、求职就业,飘泊在外的乡愁,拮据困难的生活,可想而知,吃苦就是吃补,经历就是财富,他们把善良宽厚、正直朴实的品格融入行动里,潜移默化中指引我不断前行。现在父母双双离我远去,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他们教育子女坚持严师出高徒,事情如果做的不好,父母会让我重新返工,与人交往中坚守着“吃亏人常在”等等,回想过往,与父母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无不一直影响和激励着我一路前行。
俗话说,苦地方,险地方,建功立业好地方。每个人不怕风吹浪打,多啃“硬骨头”,多接“烫手山芋”,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勇于打硬仗、扛重任、攻难关,才能够长才干、壮筋骨。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要想积淀才气、富有灵气,夯实根基、成就非凡,非要多经历一些风雨不可。多经历风雨,人也自有一番成熟卓越。没有人能轻易成功。只有不怕辛苦、不畏风霜,始终如一,勇往直前,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老一辈革命家们,他们不仅开创了一番基业,而且写下了不少值得称道的诗篇。他们的壮美人生、绝美文字,也绝不是轻易而来的。他们在革命的道路上,不知经受了多少风霜冰雪,不知遭遇了多少艰难困苦,不知闯过多少“雪山”“草地”,不知经过多少“娄山关”“腊子口”。正是这样多的磨难、淬炼和淘洗,让他们丰富了阅历、厚实了才学、获得了智慧,事实证明,如果不愿经受风吹雨打,就想打下一片天地,写下大块文章,恐怕是难以实现的。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在法治轨道上行使可以造福人民,在法律之外行使则会害人害己。党纪国法绝非“橡皮泥”和“稻草人”,容不得任何人藐视和践踏。只有以纪法为标尺,不枉不纵,才能保证工作既有序又有效,个人既干事又干净。党员干部要时刻绷紧纪法之弦,牢记纪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增强对纪法的尊崇和敬畏,并将其内化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自觉做到在法治之下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
家是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根,而家风则在家族的温情中传递、熏染,影响着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情怀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血脉,家风家教也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结合新时代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积极赋予家风建设新内涵,把廉洁家风建设融入日常生活,向善向上、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努力以家风建设助力作风涵养、引领社会和谐。(市纪委监委 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