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山 织密秦岭生态安全防护网

来源: 西安日报           时间:2025-08-04 09:38

7月29日,西安市鄠邑区秦岭保护总站工作人员在检查设备。 本报记者 蒲茜摄

 7月23日上午,在西安市鄠邑区太平峪峪口,鄠邑区秦岭保护总站工作人员郭琰在一处开阔地操作专业无人机。随着无人机升空,森林、地貌在遥控屏幕上尽收眼底。

“我的工作就是日常巡查,主要利用无人机观察工作人员去不了的山地、林地以及危险地带的情况,一次至少巡飞60分钟。无人机覆盖范围广、定位精准,让日常巡查事半功倍。”郭琰说。

 除了“飞手”携带的无人机,鄠邑区秦岭保护总站在辖区不同区域还设有7个“机场”。这里停放着功能更加强大的自动巡航无人机。这些无人机可根据设定自动开启巡飞模式,任务完成后自动返航充电,还能将从空中拍摄的视频实时传输回指挥中心,即使雨雪天气也能“在岗”。

 郭琰介绍,无人机每天按照航线自动巡检。无人机搭载了高清广角、变焦及红外相机,可以对8公里以内的区域进行有效监管。无人机机场的配备,有效推动了传统人工巡查模式向智能巡检及大数据分析的模式转变。

 记者走进鄠邑区秦岭保护总站,宽敞明亮的指挥大厅里,巨大的屏幕上有地图、画面及监控数据,工作人员正在操作电脑。鄠邑区秦岭保护总站工作人员白敏娜正与网格员实时通话,询问当日情况:“你好,请汇报一下今天的工作情况。大概进山了多少个人?好的,收到。进山的人要登记,我们要做好防火宣传。”

 鄠邑区秦岭保护总站坐落在秦岭北麓,是守护秦岭生态屏障的数字化总基地,通过全天候无死角的“智慧管山”,为秦岭建起数字监测网。

“我们整合了包括护林员在内的专兼职网格员。目前,全区已组建起110余人的网格员巡查队伍,以网格化为人防基础、网络化为技防补充、志愿化为联防拓展,已形成网格巡山、智慧管山、全民护山的模式。”白敏娜说。

 指挥大厅内的电子沙盘引人注目。工作人员李佳璇介绍,该沙盘以高清卫星遥感影像和高程模型为基础,集合了地理信息、基础数据、综合监管及生态成效4大类、22项、3万余条各类基础数据,可以为网格员的日常巡查及图斑核查提供准确的坐标信息,还可以通过影像对比发现重点点位环境的整体变化情况,实现动态监测。

 电子沙盘还是秦岭保护大数据库,秦岭区域所有构(建)筑物、峪口峪道的信息可随时查询。

 此外,太平峪、涝峪和环山路沿线人员活动频繁的区域建设有100余路的监控,重点区域实现广覆盖。秦岭区域的数字化手段不断丰富,形成立体式、交叉式监测互补。

 如今,控山还有了“鹰眼”。高度不一的F型“鹰眼”几乎覆盖了人员分布密集及活动频繁的区域,可有效监控10公里范围内的情况。

“鄠邑区保护大秦岭总平台‘一站三中心’投用后,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AI识别等数字化手段汇集秦岭区域各类数据,已实现秦岭保护区的自动化、智能化动态监管。”李佳璇说。

 近年来,鄠邑区推行“网格化+网络化+志愿化”三化协同,形成了网格巡山、智慧管山、全民护山的秦岭保护新模式。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监控系统等数字化手段不断丰富,为鄠邑区织起天、空、地立体监管网络,为守护绿水青山注入科技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