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大地处处激荡着绿色脉动

来源: 中国环境网           时间:2024-07-15 10:04

巍巍秦岭横千里,悠悠祖脉耸云庭。

从卫星遥感影像图上观览,秦岭绿色之深、之浓重,皆是陕西之最,也是全国最绿的区域之一。葱郁的森林覆盖着绵延的山脉,成为大熊猫和羚牛栖息的家园;清澈的溪流蜿蜒流淌在沟峁间,成为朱鹮和白鹭生存的“港湾”……生命的律动在秦岭山间奔涌,和谐生态画卷在三秦大地徐徐铺陈。

牢记“国之大者”

当好秦岭生态卫士

秦,原本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名字。2200多年前,秦人将一座山全部纳入了自己的版图。至汉代,人们用“秦”命名这座山,这就是秦岭。

秦岭山脉全长约1600公里,其自然生态系统以森林为主,草地、湿地散布其间,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天然乐园,是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之一,具有全球价值。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考察时指出,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始终把秦岭生态保护作为“国之大者”,坚决扛起政治责任,成立保护机构、健全保护机制、完善保护措施,形成条块结合、纵横联动、齐抓共管的秦岭保护工作大格局,推动秦岭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在生态资源监管上,形成了“海拔+区域+生态廊道”的严格山系生态保护模式,陕西秦岭区域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115处;划定陕西秦岭区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2.66万平方公里,占陕西秦岭区域总面积的45.24%,占陕西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的54.34%;坚持每年定期开展多部门联合交叉执法检查,全面推动乱搭乱建、乱砍滥伐、乱采乱挖、乱排乱放、乱捕乱猎等“五乱”问题整治;连续7年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行动,秦岭地区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完成率99.7%。

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上,对命名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每年予以资金补偿。截至2023年底,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命名2批17个县(区)为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秦岭区域12个县(区)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7个县获“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与此同时,陕西先后完成438座小水电的拆除、退出、整改任务,完成169家采矿企业的退出;2023年,秦岭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QI)为82.20,生态质量属于“一类”;秦岭陕西段生态质量优良等级面积达99.3%。

守好黄河

有多少汤就泡多少馍

黄河入陕第一湾

黄河,蜿蜒九曲,奔流不息,滋养中华大地,孕育历史文明。陕西,地处黄河中游,黄河干流在陕境内全长719公里,流域面积达13.3万平方公里。黄河流经区域是陕西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区域。

近年来,陕西始终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为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和有力保障,各地各部门治水管水兴水,纵深推进黄河保护治理,吸引汇聚更多社会力量投入到保护母亲河行动。

2022年起,陕西逐步印发了《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陕西省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陕西省水生态环境巩固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政策,对黄河流域“一干一湖八支”分别提出治理要点。不断健全水质监测网络,布设地表水手工断面国省控137个,水质自动监测站52个。

同时,制定实施65个国控断面“一断一策”达标方案,水质反弹断面制定实施“一点一策”方案,逐步推进水质稳定改善。强化生活源治理,制定实施《陕西省黄河流域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61/224-2018),黄河流域县级以上污水处理厂全部完成提标改造。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行动,实现城市黑臭水体长治久清、动态清零,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完成率已达80%。37个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启动黄河流域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工作。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黄河干流105个问题排口全部整治。

据介绍,黄河流域水质总体逐步改善,2023年优良水体比例达95.4%,优于全国黄河流域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连续两年总体水质达优,同比提升1.6个百分点。

陕西坚决守好黄河母亲河,有多少汤就泡多少馍。坚持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固土和增绿、控源和节用、治污减沙与降水耗,通过努力,流经关中平原500多公里的渭河,已经被称为最美家乡河,黄河壶口清流飞瀑已成为奇观。

护一泓清水

永续北上

南水北调一江两岸风光

一江清水,波光粼粼。穿山越岭,奔涌北上。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利枢纽,陕西省境内的汉江、丹江位于丹江口水库的上中游,年均入丹江口水库水量占入库总水量的七成。

为从源头守护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确保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陕西陆续修订、修正《陕西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陕西省汉丹江水污染防治条例》,印发实施《陕西省长江流域总磷污染控制方案》《陕西省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四五”规划实施方案》及国控断面“一断一策”达标方案,确保汉江、丹江出境断面水质不超过Ⅱ类的水质“红线”。在汉丹江流域13条河流开展流域补偿,进一步厘清、压实地方治污责任,推动形成了多方参与、共治共享的流域保护模式。

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全面开展汉丹江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对排查出的2437个入河排口逐一溯源,对存在问题的“一口一策”开展整治,并建立排污口“一张图”管理模式。陕南三市(汉中、安康、商洛)31座县级以上污水处理厂均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累计完成1988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千吨万人”及以上水源地划定率100%、水质达标率100%。

据介绍,在各项措施推动下,汉江、丹江干流出境断面水质十年来稳定保持Ⅱ类及以上,流域内7个国控断面水质达到Ⅰ类,江水丰盈,水流澄澈。

天蓝水清

系统推进治污攻坚

白鹭在河面上自由翱翔;野鸭一会儿钻进水里捕鱼,一会儿浮出水面畅游;鱼儿不时跃出水面嬉戏;游客乘坐画舫船,享受着惬意的时光……近几年来,西安市民直观感受到,秦岭生态越来越好、亲水网红打卡地越来越多、蓝天白云“气质”越来越佳,生态环境获得感和幸福感与日俱增。

这一系列可喜变化得益于陕西坚持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中心,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主线,系统谋划,扎实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陕西省委、省政府省委、省政府把关中地区大气污染治理摆在突出位置,开展为期5年的以关中地区为重点,聚焦西安、咸阳、渭南三市的全省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成立以省委书记、省长任组长的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召开全省动员会议,印发实施省大气污染防治专项五年《行动方案》。

——纵深推进碧水保卫战。陕西坚持三水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系统治理。印发实施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建立水质调度-预警-研判-通报机制,完成317个水生态修复和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

——有序开展净土保卫战。“十四五”以来,陕西聚焦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天一个新变化。陕西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高质量治标和有机治本并重,举全省之力开展关中地区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成效已经初显;保障饮用水、消除黑臭水、净化河湖水、留足生态水,水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强化受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安全利用,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排污权交易

助企纾困激发市场活力

排污权交易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行动,是通过市场机制推动污染物减排的重要手段。

陕西省是国家排污权交易试点省份之一。自2010年作为全国排污权交易试点以来,陕西积极探索并建立交易机制、排污权基准价、排污权出让收入管理等制度体系。

2020年10月,陕西省启动了排污权交易“二级市场”,努力盘活闲置排污权指标,使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激发企业自主减排内生动力,通过市场化手段促进落后产业转型升级。2023年,陕西共组织完成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11次,累计交易665笔,成交总额16745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2068万元,增幅258%。

与此同时,陕西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财政厅等部门赴浙江杭州、嘉兴等地现场调研,学习借鉴浙江省在排污权交易工作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并结合陕西省实际,探索开展挥发性有机物等影响陕西省环境质量的污染物纳入交易、加快推进多种交易模式等措施,进一步健全排污权制度体系。

陕西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健康发展,通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绿色转型,推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向“新”而行,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和“含绿量”。经过努力,太阳能光伏、新能源乘用车、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产值超千亿的产业加速发展,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途径。

三秦大地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正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书写着新时代的生态文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