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亚贤为庆祝建党百年制作的大花糕 受访者供图
花馍,也叫面花、礼馍,在陕西关中地区流传甚广。来自陕西蒲城县苏坊镇的党亚贤,2010年从西安交通大学教学岗位退休后便全身心投入到花馍的制作中,她的家人也随之变成了花馍的搬运工、摄影师……
“花馍梦”来自母亲的传承
2017年春节,陕西广播电视台节目组来党亚贤家录节目,她母亲恰好也在。节目组提议母女俩比赛做花馍,母亲打趣道:“谁赢还不一定呢!”
党亚贤的“花馍梦”来自母亲的传承。党亚贤回忆说,母亲心灵手巧,是关中礼馍第三代传承人。村里谁家有事需要做花馍,都少不了母亲的身影。母亲忙活时,党亚贤就在一旁看,看着看着,花馍的样子就记在了心里,花馍的种子也在心底悄悄发了芽。
党亚贤初中毕业后想在家帮忙干农活,母亲坚决不同意。“一定要上学!”在母亲的坚持下,党亚贤1973年入党,并于1974年考入西北大学数学系,1977年分配到西安交通大学工作。繁忙的教学工作让党亚贤与花馍基本“绝缘”了,只有回蒲城时,才有空过把“花馍瘾”。2010年退休,党亚贤终于可以“百分百”投入到花馍的制作中。
“教授级搬运工”
“老赵,把花馍放回原位的任务就交给你了!”党亚贤口中的老赵是她的爱人赵金胜,退休前是西安交通大学的副教授,退休后老赵有了另一个身份——“花馍搬运工”。
2016年春节期间,党亚贤应邀在西安钟楼举办了一场名为“观味人生”的关中礼馍展。101个花馍对应了人之初、婚嫁娶、福禄寿等丰富寓意。党亚贤自豪地说,这场展览最终印成了画册,如今美国的巴诺书店,以及中亚一些国家的博物馆都有收藏。她还为此次展览撰写了“关中礼馍赋”。
布展当晚下着大雪,虽然请了搬运师傅,但要确保101个花馍完好无损,并且摆放到位,也不容易。“老赵跑前跑后,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3点。”党亚贤说,日常做花馍所用的材料大多需要网购,搬上搬下的任务都由老赵负责。
党亚贤家还有一位“博士摄影师”。儿子赵玺从美国博士毕业后,回到西安交通大学从事科研工作,繁忙的工作之余,不忘帮党亚贤给花馍拍照。如今党亚贤的“快手”粉丝已有2000余人。“希望通过文字、视频等多种方式唤起人们的花馍记忆。”
和孙子互相“上课”
空闲时,党亚贤便带着孙女、孙子边做花馍,边讲花馍礼俗。“要把礼馍文化先在家庭传承下去。”
党亚贤介绍说,花馍都是酵面馍,仅发面酵子所用的“曲”,就需要制作49天。花馍的制作包括选材、拌面、揉面、捏形、醒馍、蒸制,要经过搓、团、捻、擀、剪、切、扎、按、捏、卷等十多道工艺。党亚贤手中的花馍造型各异、栩栩如生,花、鸟、鱼是绝对的C位。“绿色来自菠菜,黄色来自南瓜,紫色来自包菜和紫薯,红色则来自红曲米和火龙果……”
教完做花馍,轮到正在上幼儿园的小孙子给党亚贤和老赵“上课”了。“跟我读,大,一横一撇一捺……”这边小老师教得认真,那边老两口听得入神。
“千年古都在长安,二零二一聚西安。孔雀开屏迎盛会,百花争艳接健儿。”这是党亚贤为“迎十四运花馍”特意作的一首小诗。最近,为庆祝建党百年,党亚贤精心制作了一款约1米高的大花糕,“这是我们老两口作为老党员对党献上的一份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