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官民情——探寻曹全碑和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清风廉韵

来源: 党风与廉政           时间:2024-06-07 09:2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秦的歌谣吟诵着西伯侯姬昌在有莘国(今陕西合阳东南)邂逅窈窕淑女太姒的浪漫爱情故事,冥冥之中,这片土地似乎注定与他们有缘。千年后,出土于郃阳县(今陕西合阳)莘里村的一方汉代碑石,又揭开了一段关于其后代的尘封历史。

如今,这方碑石陈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内,它就是国宝级文物——曹全碑。

曹全碑缘何有着“汉石至宝”的美誉?这方东汉时期的碑石为何能历经近两千年岁月洗礼依然保存完整?碑文所记载的曹全是何人?碑石背后又蕴含哪些廉政思想?带着疑问,记者走进西安碑林博物馆,探寻独属于曹全碑和这里的清风廉韵。

民之爱:殷殷深情千年守护

穿过永宁门,走过熙熙攘攘的书院门,距离城墙不远处,两扇朱漆大门在绿树掩映下依然十分醒目。视线上移,七个大字便映入眼帘——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名碑荟萃。颜勤礼碑、玄秘塔碑、《石台孝经》……与这些由书法名家书写篆刻而成的名碑相比,没有名人光环加持、外表质朴的曹全碑静静立于第三展室内,似乎不那么显眼。

不细读一旁的展签,人们可能很难发现这是一方近2000岁的古碑。曹全碑,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高272厘米,于明隆庆年间(1567年—1572年)出土于郃阳县莘里村,1956年移存西安碑林博物馆。碑石是为东汉末年郃阳县令曹全而立,碑文书法结构工整精细,风格秀逸多姿,字体秀美飞动,是汉代隶书中的精品之作。

对于前来参观的游客而言,曹全碑让大家印象最深的大抵是碑石之完整、碑文之清晰。的确,在这方碑石之上,除了一道裂痕外,几乎没有其他严重缺损。而在曹全碑刚出土时,则是一字不缺,直到清康熙年间才出现这道裂痕。如今,虽缺灭之字更多,但汉碑之中依然少有此般完好者。

对于学人大家、书法评论家而言,曹全碑地位极高。论书法之美,清代金石学家万经赞其“书法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康有为认为此碑“以风神逸宕胜”,是汉隶中“秀韵”一路代表。论工艺之精,明末清初书法家、金石学家郭宗昌在《金石史》中云:“此方出最初拓也,止一‘因’字半阙,其余锋铓铦利,不损丝发。因见汉人不独攻玉之妙,浑然天成,琢字亦毫无刀痕。”

而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助理馆员、社会教育部特级讲解员杨烨看来,曹全碑能如此完整地保存至今实属罕见与难得。“刻碑之兴,当在两汉。然而如今存世且为人所知的两汉碑石仅200余方,还多是靠拓本传世,足见曹全碑的珍贵。”杨烨说,曹全碑可谓是汉碑存世最上品者,它能完好保存至今且具有如此高的价值,与其碑石用料上乘、石质坚润、刻工精良以及当地百姓的悉心保存密切相关。

从曹全碑的碑阴便能窥见一斑。碑阴记载了这方碑石是由曹全的属下王敞、王毕等几十人“共刊石纪功”。捐资者的籍贯、姓名、捐资金额被一一列举,不论捐资金额多少,众人均属自愿,足见曹全在当地威望之高,深受同僚和百姓敬重爱戴。

品读着碑石上的文字,一幅画卷逐渐在眼前展开。东汉末年,诸侯割据、战乱频仍,百姓大多过着清贫的生活。可中平二年的郃阳县,当地官吏、百姓却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募集资金为一位县令立碑。他们尽可能地选用上好的石料,精心撰文并以优美的汉隶书丹,找来能工巧匠雕琢,只为将对这位品德高尚、一心为民县令的感激之情刻于碑石之上,长久保存。

而正是这般用心良苦,才使得这份深情跨越千年,至今回响在三秦大地上。

官之爱:清廉自守一心为民

常言道,人心换人心,玛瑙换黄金。究竟是怎样一位县令,能赢得当地百姓的这番敬重和爱戴?曹全碑的碑阳,为我们揭开了这位县令的神秘面纱。

曹全,字景完,敦煌效谷人,是周文王和太姒第六子曹叔振铎的后代。其先祖曹参曾是汉朝开国功臣,“萧规曹随”说的正是曹参。

“景完”有追求完美之意,而曹全人如其名,德才兼备。他自幼便博学多才,“甄极毖纬,无文不综”。此外,他的孝行更是在当地有口皆碑,碑文赞其“贤孝之性,根生于心”。他尽心侍奉族中长辈,仔细揣摩长辈心思并设法予以满足,在乡间留下了“重亲致欢曹景完”的美谈。

曹氏一族历来骁勇善战,历史上出过不少武将,曹全便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东汉建宁二年(169年),曹全举孝廉,官拜西域戊部司马。正值西域疏勒国发生政变,和德杀死其父篡夺王位,并拒绝向朝廷纳贡。朝廷便命曹全率兵出征讨伐和德。

曹全不仅谋略过人,而且对待部下十分仁爱。军队作战期间,他和士兵同吃同住,将皇上赐予的奖赏全数分给下属,甚至效仿吴起将军亲自为负伤的士兵吮吸脓疮。在他的带领下,征讨大军锐不可当,最终将和德“面缚归死”,威震西域。大军班师凯旋,西域各国纷纷奉上礼物,总价值近二百万钱,曹全悉数上交,未取一文入私囊,被赞“清拟夷齐,直慕史鱼”。

后来,因任职期间胞弟亡故,曹全辞去官职,回原籍为胞弟守丧。直到光和六年(183年),才二度被举孝廉。

不久后,黄巾起义爆发,郃阳县村民郭家等趁机“复造逆乱,燔烧城寺”,当地百姓不堪其扰,人心惶惶。面对这一危急场面,皇帝询问群臣,谁能胜任郃阳令一职?官员们纷纷举荐曹全。随即,曹全走马上任。值得一提的是,曹全碑关于西征疏勒、平定黄巾等事件的记载对东汉历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弥补了部分历史空白,纠正了不少谬误。

曾见证姬昌和太姒爱情的郃阳,千年后,又迎来了他们的后人曹全。他一到任,便重整兵马,清剿逆贼残余,铲除其根基,“郭家之乱”很快平息。

战乱既平,曹全又投入到重建、恢复百姓正常生活的工作中。他心怀慈悲,首先着眼于全县最弱势的群体,“存慰高年,抚育鳏寡”,不仅自己掏钱买米救济衰弱多病者、盲人、老人和逃难的百姓,还让女儿桃婓参与到战乱后安民工作中。她熬制了一种药膏,分送给在战乱中受伤的人使用。

一连串仁政的实施,很快传到了因战乱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百姓耳中,前来投奔者云集郃阳。

随后,曹全又开始考虑较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他主持修复了此前被水灾损坏的城池、扩建官舍,而这一切都未给百姓造成困扰,真正做到“费不出民,役不干时”。修复后的街市、店铺排列整齐、焕然一新。尽管经历战乱动荡,但受到惠民政策的扶持和激励,郃阳农业生产恢复良好、粮食丰收,当地“农夫织妇百工戴恩”。

在曹全的治理下,东汉末年的郃阳宛如世外桃源,呈现出一派井然有序、百姓富足的和谐景象,一位县令的拳拳爱民之心不言而喻。

今之爱:古为今用修身律己

一方碑石,千载情深。曹全碑是有形的碑石,更是郃阳人在心中为曹全立下的永恒丰碑。1956年,为保护这方举世无双的碑石,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西安碑林博物馆负责将其迁移保护,至此,曹全碑正式落户西安碑林博物馆。

正如立碑者所期待的那样,60余载光阴里,曹全碑默默向数以万计的参观者讲述着一代廉吏曹全的故事;而远远超过他们预期的是,曹全碑还在潜移默化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治、民本、公廉等廉政思想传递给前来参观的人们,使其对照自省,叩问内心。

2013年10月,西安碑林廉政教育基地由省、市、区三级纪委挂牌成立。10余年间,基地以“忠、孝、仁、义、礼、智、信、廉”为主题,对馆藏碑刻进行筛选、归类、整合,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修身、诚信、孝亲、勤俭、民本、公廉等中国古代廉政思想,形成基地的核心思想支撑。

“碑林的碑石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廉政思想,让碑石说话、让书法讲道理、让文化活起来,是西安碑林博物馆作为廉政教育基地最独特的优势。”西安碑林博物馆纪检监察室副主任李晓英告诉记者。

该博物馆专门打造了一条由《石台孝经》、《开成石经》、曹全碑、御史台精舍碑、官箴碑等若干方碑石组成、体现古代廉政思想的参观教育线路,通过专业讲解员重点讲解碑石中蕴含的廉政思想,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党员干部心生敬意、见贤思齐,自觉净化心灵、校准航向。

除此之外,西安碑林廉政教育基地还拍摄了廉政教育专题片《清风正气镂石成金》;开辟了体验廉政书法、感悟传统经典的廉政书法体验室,编辑印制廉政格言警句彩页供党员干部现场摹写;开设了西安碑林廉政文化大讲堂,由博物馆里数位研究员围绕儒家廉政文化、古代监察制度、碑林里的廉政思想等内容开展专题讲座。同时,持续挖掘馆藏资源和传统廉政文化思想中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的部分,进一步丰富授课内容,形成具有碑林特色的廉政文化讲堂系列精品课程。

围绕清廉陕西建设要求,近年来,西安碑林博物馆不断对廉政教育基地进行提档升级,积极推进“菜单式”教学服务。“我们会根据不同的参观对象,定制个性化讲解内容,比如针对纪检监察干部,讲解员会重点介绍能够体现古代监察制度的御史台精舍碑等文物。”李晓英说。

“文物不是冷冰冰地摆放在展厅内的物件,而是会说话的、鲜活的廉政教育素材,在曹全碑上流淌着的这份跨越千年、历久弥新的官民情谊感人至深,对强化党员干部正己修身、廉洁奉公情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杨烨说,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像曹全碑这样蕴含着厚重廉政思想的文物还有许多。

清风劲吹,“廉”从历史深处走来。博大精深的古代廉政思想凝聚在一方方碑石之上,交相呼应、廉韵绵长,给后人深刻的思想启迪。

在距离曹全碑不远处的第五展室内陈列着另一方大名鼎鼎的清廉碑石——官箴碑。仔细想来,郃阳县令曹全心系百姓,在烽烟四起的乱世中依旧坚守道义,竭力为百姓建立安居之所,最终换来百姓对他的长久敬仰和爱戴,何尝不是官箴碑上36字《官箴》的生动写照?正所谓“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曹全碑碑文。(西安碑林博物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