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纪知纪明纪守纪丨严字当头 强化监督执纪

来源: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时间:2025-10-15 09:27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③

严字当头 强化监督执纪

 上海市青浦区纪委监委紧盯“四风”老问题新表现,延伸监督触角,畅通监督渠道,坚决向不正之风亮剑。图为该区纪检监察干部和特约监督员浏览区政务服务窗口“好差评”系统,了解政务服务质量和党员干部作风情况。 刘明星 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监督执纪,抓实党组织日常监督,有效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对顶风违纪的速查严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严字当头,常抓不懈。如何坚持严的基调不动摇,紧盯“四风”老问题新情况强化监督执纪?党组织日常监督是党内监督的重要内容,如何抓实党组织日常监督?怎样把党内监督和人民监督结合起来,进一步发挥群众监督作用?我们特邀纪检监察干部进行交流。

 特邀嘉宾

 叶   靖 上海市青浦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许有昌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崔永兴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纪检监察机关如何坚持严的基调不动摇,紧盯“四风”老问题新情况强化监督执纪?

 许有昌:抓作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必须始终坚持严的基调,经常抓、深入抓、持久抓。

 注重在深和细上下功夫,提升“四风”纠治广度。“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复杂性,必须既深挖老问题,又细查新表现。要强化数据赋能,在用好信访举报、监督检查等常规手段的同时,注重运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提高监督穿透力。要强化风腐同查同治,加强对在办案件的分析研判,细化必问必核必审事项,凡查腐败案件必挖“四风”问题线索,循线深挖。要强化协同联动,推动纪检监察与信访、审计等部门协作配合,加强信息互通、监督互动、成果互享,全方位挖掘问题线索。

 注重在严和实上下功夫,提升“四风”纠治精度。“四风”问题表现多样、成因复杂,必须有的放矢、精准打击。要紧盯关键对象,聚焦“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成员、重要岗位人员、新提拔干部等,精准纠治任性用权、吃拿卡要等“四风”问题。要紧盯重点领域,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选取“小切口”开展整治,提高纠治“四风”针对性。要紧盯重要节点,分析把握快递送礼、隐蔽场所吃喝等隐形变异特点,靶向发力开展监督执纪,让“四风”问题无处遁形。

 注重在常和长上下功夫,提升“四风”纠治深度。作风建设是破立并举、扶正祛邪的过程,必须常态长效推进。抓纪律教育明底线,巩固深化学习教育成果,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心有所畏、行有所止。抓制度建设促长效,加强类案分析,通过专题会商、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等方式,推动完善制度、堵塞漏洞,防止问题反弹回潮。抓廉洁文化树新风,建强廉洁文化阵地,开展警示教育、家风教育等活动,弘扬新风正气。

 叶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严监督执纪是党的自我革命的利器,对违纪违法问题必须坚决处理。”抓作风建设,要将严的基调贯穿始终,系统施治、标本兼治,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保持高压态势,“零容忍”一严到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拿出恒心和韧劲,继续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专项监督直击痛点,紧盯关键节点、重点时段开展联合督查,狠刹“吃喝风”“送礼风”等显性“四风”;数据赋能精准纠治,构建预警模型,交叉比对分析,靶向识别“精致走账”等隐形变异问题,提升监督穿透力;通报曝光强化震慑,对查处的典型案件公开曝光,持续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形成“查处一案,警示一片”的震慑效应。

 创新监督方式,破解“四风”新变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解决老问题,也察觉新问题;既解决显性问题,也解决隐性问题;既解决表层次问题,也解决深层次问题”。面对“四风”问题改头换面、潜入地下的新动向,要构建立体监督体系,织密防控网络。设置“监督哨”延伸触角,在基层单位、服务窗口等设立“四风”监测点,依托特约监察员机制,动态掌握“四风”新表现;风腐同查同治,深刻把握风腐一体的辩证关系,坚持既严查个案,又带出利益交换、请托办事等风腐交织问题。

 坚持系统施治,推动常态长效。作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兼具复杂性与长期性,必须整体谋划、协同发力。要坚持以案促改求实效,对反复发生、普遍存在的“四风”问题,深入剖析制度短板,完善长效机制,堵住滋生歪风的“暗门”;廉洁文化润心田,用好廉洁文化资源,创作廉洁文化作品,营造廉荣贪耻的良好风尚,使党员干部在长期浸润中树牢廉洁意识;精准问责树导向,对管党治党失职失责,导致作风问题频发的,依规依纪问责,推动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

 党组织日常监督是党内监督的重要内容,如何抓实党组织日常监督?

 叶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党委要主动抓、主动管,纪委要把专责监督履行好,聚焦主责、干好主业,各责任主体都要知责、担责、履责。”深入纠“四风”树新风,需要各责任主体齐抓共管、协同发力。

 主动履职,筑牢“一线监督”堡垒。党组织处在日常监督第一线,要扛牢作风建设主体责任,敢于动真碰硬。聚焦“关键少数”,紧盯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强化对遵守政治纪律、执行民主集中制、廉洁用权等情况的监督,确保权力在正确轨道上运行;落实谈心谈话制度,对作风方面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廉洁文化建设,开展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教育,涵养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

 精准定位,强化“监督的再监督”。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纪检监察机关要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着力推动党组织扛好主体责任。清单化明责,推动党组织制定清晰的责任清单,将党中央对作风建设的要求细化为具体任务,确保责任层层传导、落实到人;常态化督责,建立健全履职约谈、专项检查等机制,动态掌握党组织履责情况,对监督虚化、弱化现象及时提醒纠正,持续传导压力;严肃执纪问责,对因日常监督不力导致“四风”问题发生的,依规依纪问责,树立有责必尽责、失责必追责的鲜明导向。

 协同发力,下好监督“一盘棋”。抓实党组织日常监督、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促进“两个责任”贯通协同。纪检监察机关发挥好协助职责,加强对本地区本单位政治生态、党风廉政等情况分析,为党组织抓作风建设、开展日常监督提供有力支撑。党组织及其主要负责人要把班子和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紧紧抓在手上,有机融入日常工作,做到管事就管人,管人就管思想、管作风。通过主体责任与监督责任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形成惩治不正之风的监督合力,持续提升监督效能。

 崔永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党组织日常监督,切实提高穿透力和有效性。”党组织处在日常监督第一线,能够直接掌握和了解党员干部情况,是监督党员干部的关键力量。

 抓责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党委(党组)应当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掌握其思想、工作、作风、生活状况。各级党组织要把加强党员干部日常监督作为严肃的政治任务,增强主动抓、主动管的意识,建立常态化监督机制,经常性分析研判本地区本部门政治生态和党风廉政情况,综合运用约谈提醒、实地督导、监督检查等方式,推动日常监督下沉落地,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落实体系。

 抓监督推动。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认真落实协助职责和监督专责,协助同级党委做好日常监督,督促各级党组织紧盯权力运行的关键环节,抓好“三重一大”事项监督和重点领域、重点岗位、关键人员的日常监督,做到管好关键人、管到关键处、管住关键事、管在关键时,全面增强日常监督的穿透力、有效性,不断提升发现和纠治“四风”的能力。

 抓制度保障。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完善日常监督的制度机制,既要健全“八小时内”管理制度,也要完善“八小时外”监管机制,做到管思想、管业务、管纪律、管作风相统一。要深化拓展干部选拔任用、教育监督管理、依法履职尽责制度体系,切实发挥制度的引领保障作用。加快构建协同高效的监督体系,推动党组织日常监督与纪检监察、巡视巡察、审计、财会、统计等监督力量密切协作,凝聚起纠治“四风”的强大合力。

 怎样把党内监督和人民监督结合起来,进一步发挥群众监督作用?

 崔永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不能关起门来搞自我革命,而要多听听人民群众意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是无所不在的监督力量”。把党内监督和人民监督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对于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至关重要。

 畅通群众监督渠道。正确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坚持线上线下齐发力,完善构建“信、访、网、电”四位一体、上下贯通的受理检举控告体系,为群众反映问题提供便利条件。用好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和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将监督渠道延伸到群众“指尖”。深入基层一线,在监督检查、调研督导、现场接访、带案下访中倾听群众心声,了解干部队伍作风情况,为正风肃纪提供精准导向。

 提升群众监督质效。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整治。加强与信访、审计、公安、教育、民政等部门的信息共享、联动配合、协同作战,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担当、不作为等作风问题建立专门台账,精准发力,靶向整治,全力解决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校园餐、医疗基金、养老服务等民生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让群众从一件件具体实事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完善群众监督机制。健全监督反馈评价机制,施行“受理—办理—反馈—评价”闭环管理,明确办理时限,并通过适当方式向群众反馈结果,让群众感受到监督有渠道、诉求有回应。建立监督成果转化应用机制,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能够立行立改的,迅速整改到位;需要持续攻坚的,限时办结并跟踪问效;涉及深层次矛盾的,推动相关部门建章立制,实现长效治理,切实将监督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

 许有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党内监督和人民监督结合起来,重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前哨’作用,推动各类监督贯通协调。”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必须让群众能监督、会监督、愿监督,使群众监督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

 搭建多元便捷监督渠道,让群众“能监督”。群众身边小事就是作风建设的大事,要通过各种渠道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为群众监督创造良好条件。深入调查研究,坚持问题导向,主动深入矛盾集中、困难突出的基层一线,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找准作风问题及深层“病灶”。拓展监督路径,充分发挥“信、访、网、电”功能作用,为群众反映问题提供便利平台。创新方式方法,组织“开放日”“体验周”等活动,邀请特约监察员、群众代表参与,提升群众监督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靶向聚焦监督内容,让群众“会监督”。一些群众不是没有意愿监督,而是不知道怎么监督。要开展宣传阐释,加强党章党规党纪和法律法规宣传,以“监督明白卡”等形式普及监督知识,帮助群众准确掌握监督范围、方式和程序,引导规范有序开展监督。制定监督清单,以“负面清单”形式向群众普及哪些行为属于“四风”问题,让群众监督有方向。公开重点事项,聚焦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医疗、政务服务等领域,引导群众聚焦重点有效监督。

 建立高效反馈机制,让群众“愿监督”。发挥群众监督作用的关键是反映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要规范办理流程,明确群众反映问题受理、核查、反馈的标准流程。按规定反馈结果,通过当面反馈、电话反馈、公开通报等多种方式反馈办理结果,让群众感受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健全举报人信息保密机制,对打击报复行为“零容忍”,一经查实坚决从严处分。

体悟

 作风建设关乎人心向背,唯有坚持利剑高悬、震慑常在,才能不断涤荡歪风邪气,筑牢坚固防线。精准发力,确保问题“查”得深。聚焦违规吃喝、违规收送礼品礼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突出问题,对顶风违纪行为从严从快查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标本兼治,推动问题“改”得透。做实案件查办“后半篇文章”,针对案件暴露出的监管盲区和制度短板,督促相关单位限期整改、完善制度;同时,选取典型案例开展以案促改、以案示警,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长效监督,保障成效“固”得牢。将案件查办与日常监督相结合,定期开展“回头看”,紧盯整改落实情况,防止问题反弹回潮,持续释放全面从严、一严到底的强烈信号。

(许久玲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

 对于派驻机构来说,要牢牢把握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以有力有效监督推动作风建设常态长效。要聚焦“关键少数”,把“一把手”和领导班子作为监督重点,压紧压实主体责任;要紧盯“四风”顽疾,围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情况,抓早抓小、防微杜渐;要把监督融入日常,推进作风建设与业务融合,推动监督成果转化为治理成效;要健全制度机制,完善“室组地”联动监督、推动派驻监督与巡视巡察、审计、统计等监督贯通协同,形成监督合力。

(林永福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纪委监委派驻第六纪检监察组组长)

 中央八项规定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要始终坚持“零容忍”狠刹“吃喝风”“送礼风”等“四风”问题,紧盯隐形变异现象,严查快结、及时通报。实践中,一方面要做好“室组地”协同监督,让“四风”问题无处遁形,提高破除隐形变异表现的能力,做到查透个案、带出串案,并注重用好典型案例,实现从“办好一案”到“警醒一片”。另一方面要强化纪委监委监督推动作用,督促党组织做实做细日常监督,提升发现“四风”问题的敏锐度,让抓早抓小成为纠治“四风”的常态化手段,切实提升纠治“四风”的实效性。

(杨勇晴 上海市青浦区纪委监委案件审理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