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中,高度重视家庭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他们揭示了家庭的本质及其演进过程,并深入阐释了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家庭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致俄国作家安年柯夫的信中,马克思强调:“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相应的社会制度形式、相应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家庭是社会关系的起点,承担着人的社会化的功能,体现了生产过程中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交融。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这种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
通过对人类学的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家庭的形态及其内部关系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到,人类家庭历经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制家庭,直至与文明时代相适应的专偶制家庭,这种家庭形态的演进深受经济基础变化的影响。他还强调家庭与社会生产方式的相互作用,认为“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这就说明家庭并非被动地受制于社会生产方式,也会反过来对社会制度等社会发展要素产生作用。因而,良好的家庭关系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家庭模式的转变也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变迁。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家庭教育。马克思在《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中指出:“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批评了“忽视一切家庭义务,特别是忽视对孩子的义务”的不良风气。他认为,在家庭关系中,不同的身份有着相适应的义务,父母有责任为孩子提供正确的引导。恩格斯深刻指出:“父亲、子女、兄弟、姊妹等称呼,并不是单纯的荣誉称号,而是代表着完全确定的、异常郑重的相互义务,这些义务的总和构成这些民族的社会制度的实质部分。”
虽然马克思一生忙于理论创作和革命实践,但他始终注重教育和关爱他的子女。他在同友人的通信中就多次流露出对子女的深情。在给恩格斯的信中,他写道:“为了孩子,我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马克思在生活上尽力照料子女,也注重在思想方面进行正确引导。马克思的三个女儿燕妮、劳拉和爱琳娜十分关心政治和社会问题,富有正义感。她们对共产主义事业满怀热忱,为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做出贡献,逐步成长为信仰坚定、品德高尚的杰出女性。这与马克思夫妇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的革命氛围密不可分。
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直接影响个体幸福、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大局。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毛泽东在论及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问题时就强调:“我们主张家庭和睦,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双方互相靠拢,和和气气过光景。”在教育子女方面,他要求后代肯吃苦、多学习,提出了“念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的家风三原则。老一辈革命家对家庭家教家风的严格要求,为全党做出了表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围绕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社会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使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指明方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作用的机制”。我们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用实际行动夯实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家庭根基。(王佳怡 赵政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