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广州举行 600余位与会者共话中国共产党成功密码与全球治理“中国智慧”
读懂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
12月1日至4日,2021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广州举行。图为在“读懂中国”丛书(第二辑)揭幕仪式上拍摄的“读懂中国”丛书。 新华社记者 卢汉欣 摄
12月1日至4日,2021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广州举行。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成为与会者关注的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围绕“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世界百年变局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主题,600余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政治家、战略家、学者、企业家“云”聚广州,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研讨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密码与全球治理中的“中国智慧”。
从总结历史经验中读懂中国共产党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主动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聚焦党的百年历史,并通过一次中央全会来总结党的百年经验?对此,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郑必坚指出:“要读懂中国和中国共产党,首先就要懂得,对总结自身历史经验的高度重视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环顾四宇,世界上各类政党,无论实力多强、资格多老、执政时间多长,如果不重视总结自己的历史经验,就会思想僵化、固步自封,其生命力、创造力就会衰竭。”郑必坚说。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上,以中央全会来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并且郑重作出历史决议,至今只有三次。而每一次这样的总结,尽管各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动因,但都产生了重大积极效应。
“一是极大地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加强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增强了党的团结;二是极大地深化了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了党的领导能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是极大地坚定了继续开拓进取的决心和信心,明确了继续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形成了全党上下齐心协力为实现党的战略目标而不懈奋斗的政治自觉。”郑必坚表示。
与会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总结的历史经验,既包含党自身的成功经验,也包括党自身的失败教训,不论是成功经验还是失败教训,都是党的宝贵财富。正因此,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自我革命”概括为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
“西方执政党即使执政时间很短,也会变得倦怠、停滞不前,甚至会落伍、看不清未来的方向,这种情况在西方很普遍。但是中国共产党却非常重视回顾历史,不断进行反思和批判以实现自我革新。”英国剑桥大学政治和国际研究系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认为,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中共的治理智慧非常活跃、接地气,而且未雨绸缪、为长远打算。在这方面,世界上任何政党都无法与之相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大利,才能从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出发,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检视自己;才能不掩饰缺点、不回避问题、不文过饰非,有缺点克服缺点,有问题解决问题,有错误承认并纠正错误。”与会者一致认为,在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中做到“实事求是”,在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中坚持“解放思想”,在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中实现“与时俱进”,这正是中国共产党这个百年大党能够依然年轻、风华正茂的一大秘诀。
从中国“到哪里去”中读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中国共产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发展道路
当今国际范围内,对于中国“到哪里去”的问题日益关心。此时此刻,读懂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更有特殊重大的意义。
《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结合六中全会精神,与会者就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中国未来的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探讨。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谢春涛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惠及14亿多人,而西方已经实现现代化国家的总人口也才10亿多一点;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而不是两极分化的现代化,这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包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是人与自然共生的现代化,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五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是靠自己的双手干出来的,在自己发展的同时,也给其他国家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涵丰富。”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尚福林说,与西方现代化道路不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中国共产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现代化道路,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道路,坚持人民至上,以造福全体人民为根本目标,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由和奉献社会的机会。
未来三十年,是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态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技术支撑,要努力抓住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激发创新创造的活力,力争在前沿科技领域实现新突破。”尚福林说。
在外资企业经营者眼中,中国现在已经是全球创新方面的排头兵。日本AGC集团中国总代表上田敏裕认为,“在中国,无论是农业、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都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都受益于数字化的转型。”
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新加坡国际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胡逸山对习近平总书记在致辞中强调的“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印象深刻。他说,中国在追求共同富裕的大前提下,强调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这是非常宝贵的经验。读懂中国、分享中国的发展理念和共同富裕经验,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读懂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读懂彼此,有利于各方加强团结协作,共同应对危机,从而为人类最终战胜疫情、重现繁荣愿景增进互信,增添动力。
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拉米指出,世界正在面对四个鸿沟——疫苗鸿沟、数字鸿沟、碳排放鸿沟和贫富鸿沟,这四条鸿沟正在给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制造巨大的挑战和风险。
“过去一年,中国同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克时艰,为全球抗疫贡献力量,同时也向世界表明了支持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郑必坚提到,此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肆虐之时,中国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予以抵制,以实际行动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中国已成为多边主义的最重要支柱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不可或缺、值得信赖的重要力量。”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在气候变化领域,中美双方具有广泛的合作潜力。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表示,应对气候变化可成为中美合作新亮点,建议尽快建立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与美方开展双边合作,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和气候技术创新,与其他国家携手一道加强减排行动,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中国正在加速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实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双循环以内循环为主,但是我们也会给国外的企业带来机遇,比如在‘走出去’的同时,把其它国家好的技术‘引进来’。”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文岗告诉记者,中国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GDP的增长,更要通过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给世界带来新的机遇。
巴基斯坦前总理阿齐兹对中国在世界各国间发挥的“粘合力”充满期待:“我们长久以来所认识的地缘政治板块已发生了变化,世界本身的生态系统也在发生明显的变化,新的挑战和威胁不断涌现。我们需要加倍努力,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合作并以全新的方式合作。很明显,世界期待着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保加利亚前总统罗森·普列夫内利埃夫认为,强大的中国也会让世界更强大,绿色的中国也会带来一个更加绿色、更加现代化和更加繁荣的世界。
中国的发展进步和改革开放永远是进行时,读懂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事业也永远是进行时
读懂中国是一个伟大的事业,是时代的需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认为,读懂中国的目标是要确立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的中国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是广义的,它不仅仅是政治经济学,还包括艺术、哲学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郑永年表示,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社会建设是全球有目共睹的,接下来更多的就是要读懂中国的制度。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更扎实、更具针对性地开展业务,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国际形象贡献一份力量。”中远海运特种运输股份有限公司运营和营销管理部总经理陈锋说。
青年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建设者。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专家委员廉思说,当代年轻人的生命历程,应该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同向而行。“我们有许多受过良好教育、高素质的年轻人,奋斗在国家建设的一线,他们前仆后继,还有许多事情等着他们去创造、探索、挖掘。”
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海内外的年轻人是最好的传播者。CBA北京紫禁勇士篮球俱乐部主教练斯蒂芬·马布里说:“中国是我的家。在这里不是‘读懂’,而是‘感受’,这里的人们理解我的感受。”
来自香港的青年代表叶兴华希望能用更多元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让更多港澳青年来内地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战略中。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2020年度“十大杰出新香港青年”梁海明说,强大的祖国已经成为中国青年学者最大的后盾,“相信中国的青年学者们会更多地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通过中国的发展模式、中国的智慧,加上沿线各国民众的努力,以无处不在的经济合作模式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在新视野下,如何将文化遗产价值向文化交流互鉴拓展,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如果说中国田野考古是为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确立坐标,那么包括考古遗址公园等在内的文物综合利用就是解读中国、展示中国的重要窗口。”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认为,文物事业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中国文物事业有信心、有责任为之贡献力量和智慧。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提到,文化遗产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独有的,它是人类共同的遗产,只有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变化等多种挑战,才能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