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无人机航拍正悄然走进大众生活。无人机以独特的空中视角,捕捉壮美景象,提供创作素材,深受社会大众的喜爱。然而,无人机的“黑飞”“乱飞”,以及违规航拍航测现象也在日益增多,给我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带来诸多威胁。
案件频发敲响警钟
据国家安全机关披露,近年来查处多起无人机违规飞行、非法拍摄军事设施和敏感区域的案件,对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为全社会敲响了警钟。
无人机爱好者李某,操控无人机拍摄某部队雷达站部署及部队机关驻地整体部署,并制作成视频在网络平台发布。其中包含1项机密级事项和1项秘密级事项。最终李某因“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
军事发烧友罗某,使用无人机对某新型军舰进行非法拍摄。所拍摄的照片和视频涉及2项机密级军事秘密和1项秘密级军事秘密,最终罗某因“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1年。
某航测机构测绘项目负责人刘某,在未经审核、未获许可情况下,使用无人机对某重点涉密要害部位进行飞行测绘,造成重点技术安全风险,被国家安全机关依法查处。
上述涉案人员为了追求网络流量、个人兴趣,无视法律规定,操控无人机随意“乱飞”,最终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隐患风险不容忽视
目前,无人机越来越“智能”,它集云台相机技术、航拍传感技术和GPS导航定位技术于一身,不仅可以通过搭载的高清运动摄像设备进行定点巡航、跟随、环绕、夜行拍摄及收集信息,还兼具飞行记录和实时回传系统,轻松实现互联网传输、分享等功能。部分无人机产品甚至具有光学变焦、望远镜侦查能力。
这些先进的技术使无人机拥有了多角度、高精度、全天候的监视能力。如果无人机闯入禁飞区域,对军事基地、政府设施等敏感区域进行非法拍摄、测绘,那么它们所捕捉的图像、音视频和重要位置信息数据资料将面临泄露、被窃取或篡改的风险,将对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除此之外,无人机“黑飞”“乱飞”,会干扰军用民用飞行器正常飞行,甚至酿成飞行事故。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无人机对私人住宅等场所进行拍摄,会涉及侵犯个人隐私。这些不规范的飞行活动,不仅危害公共安全,也危及个人权益。
飞行常识务必牢记
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禁止利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违法拍摄军事设施、军工设施或者其他涉密场所;禁止非法获取、泄露国家秘密,或者违法向境外提供数据信息。
无论是军事迷还是航拍爱好者,作为无人机的持有者,都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掌握无人机使用的注意事项。
无人机飞行需实名。实名登记是确保无人机飞行合法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步骤,有助于无人机活动的管理。无人机持有者应当依法进行实名登记。可以通过国家无人驾驶航空器一体化综合监督服务平台(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管理平台)进行登记。
飞行区域慎规划。在使用无人机之前,应对飞行区域进行谨慎选择、全面规划,远离军事要地、机场以及周边、重要军工设施保护区域、核设施控制区域、铁路沿线等飞行管控区域。
设备异常需警觉。飞行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设备的运行状态,如信号强度、电量消耗等参数。一旦发现设备出现异常抖动、信号突然中断等情况,要立即停止飞行,排查原因,防止设备被恶意操控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