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纪问题通报
今年6月,安徽省全椒县纪委监委通报了3起扶贫领域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其中一起为再安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张虎落实扶贫工作不力问题。
经查,2018年4月至5月,全椒县公安局一基层派出所副所长张虎在挂职全椒县古河镇再安村第一书记兼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期间,既不认真学习扶贫政策,也不深入开展入户走访,更不按规定开展驻村扶贫,作风飘浮、工作不实、脱离群众。2018年5月17日,全椒县纪委监委给予张虎党内警告处分。
●事件回顾
再安村是安徽省全椒县西南部的一个小村子,距离县城50多公里,交通的不便让这里的老百姓一直生活在贫困线下,是个名副其实的贫困村。
张虎,男,43岁,中共党员,该县公安局基层派出所一名副所长。张虎从2012年开始就在偏远山区挂职第一书记,算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书记”了。今年4月,这位“老书记”带着他的“老经验”又来到了再安村挂职第一书记。
2018年5月,滁州市扶贫督导组到再安村检查扶贫工作,督导组向张虎询问扶贫政策和该村的贫困户现状,张虎均未能答出,随后,督导组将这一情况向全椒县进行了通报。
“这样太难为他了,毕竟才上任1个月,村里情况还不熟悉,这时候督导组来检查,搁谁也答不出来啊。”许多干部群众替张虎“喊冤”。线索转到县纪委监委扶贫领域第四督查组组长钱立春的手中后,他却不这么认为。
●查处经过
“张虎虽然才上任不久,但他干了多年的第一书记,经验丰富,理应对扶贫工作很熟悉,为什么一个问题都回答不出呢?是不是另有隐情?”钱立春决定去见一见这位“老书记”。
今年以来,全椒县纪委监委为了有效破解扶贫领域监督执纪“最后一公里”难题,专门成立了四个督查组,覆盖全县10个镇114个村(居),再安村便是第四督查组的监督范围。
5月10日,督查组兵分两路,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了再安村,一路人直接到村部和张虎接触,另一路则到村里走访了解情况。
“张虎同志,你给我们介绍一下再安村的贫困户现状吧!”钱立春开门见山地问道。
“好的,我们村共有贫困户55户,其中……”张虎磕磕巴巴地说着,这让钱立春确信这位第一书记对村里情况并不熟悉。
“把你的扶贫工作日志拿给我们看一下。”督查组成员王俊浩之前通过组织部门了解到,此次选派的第一书记每人都配发了一本扶贫工作日志,用于记录扶贫工作的开展情况。
面对有备而来的督查组,张虎极不情愿地将一本崭新的工作日志拿了出来,交给了督查组。
“为什么一个字都没记?”钱立春严肃地问道。
“我平时工作比较忙,忘了记了。”张虎支支吾吾地辩解道。
“张虎同志,既然你这么忙,在村里的吃住问题是怎么解决的?”钱立春继续追问,“根据规定,贫困村的第一书记兼任本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必须驻村开展扶贫工作。”
此时,张虎犹如泄了气的皮球,低着头,小声地说道:“对不起,我没有按规定住在村里。”
与此同时,走访组的同志反馈来的消息证实,再安村的很多老百姓并不清楚村里来了位新书记。
在证据面前,张虎终于承认,自己带着过去的“老经验”,认为偏远地区的村子不会有人来检查,于是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不仅晚上不驻村,白天也经常请假不来,完全把扶贫工作推给了村里,当起了甩手掌柜。
“我作为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工作作风不扎实,责任意识不强,我愿意接受组织处理。”张虎说。
2018年5月17日,全椒县纪委监委给予张虎党内警告处分。(黄亮)
扶贫必须来实的
贫困村多为偏远地区,往往是监督的“盲区”“死角”,当然,在一些不愿担当、不想作为的干部眼中,“盲区”就是“安全区”、“死角”就是“避风港”,本案中,张虎就是一名这样的干部。作为从公安战线选派的第一书记,张虎不仅没有保持公安队伍的优良作风,反而把挂职当“挂名”,把扶贫当“副业”,把偏远乡村当“世外桃源”,和组织玩起了“躲猫猫”,妄想当一名组织“看不见”、单位“管不到”、群众“找不着”的“隐形”书记。
第一书记本是脱贫攻坚的带头人,偏远地区的第一书记更应沉下身子下一番功夫,真干、真扶,但像张虎这样“鞋不带泥”“衣不沾露”搞“走读式”扶贫的干部依然存在,要揪出这些“隐形”人,还需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开动脑筋,多出实招。如成立督查组,镇村督查全覆盖,把监督延伸至“最后一公里”,补足日常监督的“盲区”和“死角”,让那些为官不为的干部无处遁形。(作者史宇系安徽省全椒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