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于众,才有“众乐乐”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时间:2018-10-15 16:21

  据史料记载,在元朝诞生的五六百种杂剧中,关汉卿所创作的占到了十分之一。作为元杂剧的奠基人,关汉卿长期生活在市井百姓中间,深刻体验了民间悲喜与人情世态,从而在剧作中能如实反映普通人的情绪、愿望和要求。为了更好描绘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百姓生活,关汉卿惯于使用民间口语,并加工提炼形成独具风格的戏剧语言,被后世评价为“人习其方言,事肖其本色。境无旁溢,语无外假”。这揭示了一个道理:文艺活动只有不断深入群众、融入群众,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情况、生活状况,才能创作出既有艺术高度又有情感温度、脍炙人口的好作品。 

  1942年,针对当时专业文艺领域内出现的一些不满现状、远离群众的文艺倾向,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了“文艺作品给谁看”这个问题,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并以此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要重视实践,开展任何工作都不能脱离群众。 

  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创造一个又一个传奇、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就在于始终与人民群众在一起,将自身融入大众之中。 

  在党的早期成员中,很多人是知识分子出身,为了向工农大众宣传马克思主义,他们穿起工装,学习工人的日常语言,与工人们一同劳动、打成一片。如,邓中夏起初在北京大学参与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其后长期在北京长辛店从事工人运动,主办工人劳动补习学校,建立工会。凭借着开展工人运动的经验,1925年,他参与组织和领导了著名的“省港大罢工”。再如,蔡畅同志曾经冒着生命危险,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和组织女工开展秘密斗争。正是在同工农相结合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变成移山倒海、改天换地的物质力量。 

  不论是艺术活动或社会活动,本质上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由此联想到,当今的一些领导干部,要么平日里足不出户,要么习惯于高高在上,与基层群众鲜有来往,通讯录里也没有工农朋友,偶尔下个基层基本上是走马观花的“套路”,如此不接地气又怎能体察民情?两耳不闻街谈巷议,两腿不沾公交地铁,只进高档酒楼不去街边小馆,菜市场长什么模样都不知道,又如何正确作出事关民生的重大决策? 

  革命、建设、改革,我们党一以贯之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被实践证明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法宝。19631月,77岁的朱德第二次到海南岛考察。路过琼海县城时,当地陪同人员提出来请他到县委休息一下,但他一下车就转到集贸市场里头,询问菜多少钱一斤,鱼、肉多少钱一斤,抓紧一切时间进行调研。正是在这次考察后,他再次向中央建议“海南岛是我们祖国的一块宝地,应抓紧开发”,并对开发的方向和政策提出具体意见。在提出地区开发的政策建议之前,先对菜价这类“小事”进行实地调查,可以说,俯身的姿态决定了登高的视野。 

  回溯历史,《孟子·梁惠王下》有云“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告诉人们有好的音乐与其自己独享,不如让大家一起来欣赏,其中朴素的共享精神和融合思想,蕴含着深刻的治国理政智慧。今天的领导干部当有所悟,再莫将自己封闭在狭小的空间内,更不能将自己的工作圈、交际圈、生活圈与普通群众割裂如楚河汉界。只有经常走出办公室,走到市民广场、走进乡间田野、走入车间厂房,才能赢得众志成城、众望所归的“众乐乐”。(尉承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