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首布与“模范”

来源: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时间:2025-01-20 17:37

       官庄遗址位于河南省荥阳市高村乡,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考证,公元前640年-公元前550年之间,官庄遗址铸铜作坊在进行青铜礼器、兵器、工具生产活动的同时,便出现了制式化金属铸币活动,这使得官庄遗址铸铜作坊成为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铸币作坊。在此处发掘出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流通钱币——空首布,以及用于制币的模具芯范、外范等珍贵文物。

  空首布是春秋战国时期周、晋、郑、卫等国铸行的一种金属货币,也是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之一。所谓“空首布”,清代李佐贤《古泉汇》中描述,“布形类铲,故俗呼‘铲布’,其首中空”。钱范,即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据考证,空首布铸法采用“一范一布”工艺流程,先是挖取范土和泥,制成泥模,并绘制装饰纹样,俗称模子;继而将阴干的陶范即“母范”焙烧成型,将布币的正、背两面陶范拼合成套,还要在陶范首部塞入“芯范”(以之在成品币首部形成“空首”)。接下来,向陶范内部浇灌已经熔化的铜液,待铜液冷却范铸成型之后,毁范取币。将铸币成品逐一打磨清理,即可作为法定货币投入市场使用。制成一币即要毁坏一范,因此空首布的钱范历经千年能完整存留下来,实属凤毛麟角。

  刻模制范,“模”指作为参照的实物,“范”是用“模”打造的铸型。模范越精细到位,铸造的实物就越精致。从空首布的制作流程可以看出,模是一种规矩的样本,有模便可依据其轮廓塑成范,模与范互相配合,通过采用陶铸法、失蜡法等方式可以用来铸造兵器、礼器、钱币等各类器物。模范一词便由此而来。

  《考工记解》中说:“周人尚文采,古虽有车,至周而愈精,故一器而工聚焉。如陶器亦自古有之。舜防时,已陶渔矣,必至虞时,瓦器愈精好也。”“模范”代表着中国古代能工巧匠们日积月累不断追求技艺精进的工匠精神,千万默默无闻的匠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以最普通的泥土为模范,精心打磨出一件件精美绝伦,让现代人叹为观止的陶器、礼器、兵器、钱币等器物。制作过程中一模翻一范、一范制一器,随着原材料及技术的提升,开始制作出可以重复使用的“模范”,以模和范作为标准,确保器物形状、尺寸、重量等指标的一致性。东汉古籍《论衡·物势》记载,当时的工匠烧制陶器、铸造金属器皿,“必模范为形”。可见,模与范对铸造器物起到了加快与引领的作用。

  后来,“模范”引申为值得效仿、学习的榜样。汉代扬雄在《法言·学行》中讲:“师者,人之模范也。”《北史·庾信传》里说:“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莫不传诵。”

“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从一个物件到一批“一模一样”的物件,从一个先进人物到一批争先创优群体。榜样的力量催人奋进,模范的事迹可学可做,党员干部更应以榜样作带动、以模范为引领,爱岗敬业、深耕细作、精益求精,争做模范榜样,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当好开路先锋、事业闯将。(姜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