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出自《国语·周语下》。意思是说,为善如登山那样艰难,造恶如山崩那样迅速坠落。这一典故的背景是在东周末年,王子朝叛乱,周敬王被逐出都城,逃到成周(今河南洛阳东北)。诸位流亡大臣拟在成周筑城建都。晋国的执政者魏献子赞同,然而卫国大夫彪傒却认为不可,并引用了“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这句谚语以及从前历朝历代的教训加以劝止。
这句古谚形象地说明了从善之难、从恶之易,是古代先贤的劝世箴言,为历代政治家所重视。《南史·宋文帝纪》记载,宋文帝刘义隆为倡导新政、荡涤官场的颓废,曾劝诫群臣道:为官从政,切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此后,刘宋政权开启了东晋南北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历史时期,史称“元嘉之治”。
“从善如登”,为什么为善就像登山一样艰难?因为人要向上攀登,必须不断地克服地球的引力。这里的“引力”可比喻为人修身必须克服的各种诱惑、吸引。例如,财色名利这四大诱惑时时刻刻吸引人向下堕落。因此,一个人要向善并不容易,需要克服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习气。而习气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要克服它同样需要一个过程。相反,“从恶如崩”,为恶就像山崩那样迅速,甚至是一失足而成千古恨。因为山崩塌的时候,会因地心引力的作用而迅速坠落。
朱熹云:“要做好人,则上面煞有等级。做不好人,则立地便至。只在把住放行之间耳。攀跻,分寸不得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学者可不畏哉?”朱子提醒学人,做好人不易,要时刻警醒自己。好人有很多等级:君子、贤人、圣人,而君子、贤人、圣人之中还有很多等级,可见做好人实在不易。所以古人提醒,“德比于上故知耻”。在德行方面要跟上面的圣贤相比,他们早已成圣成贤,而自己还是凡夫,因此就生起无比惭愧的心,不会因为修身稍有进步就沾沾自喜,得少为足。“做不好人,则立地便至”,如果想做一个恶人,却很容易。善人和恶人“只在把住放行之间耳”,能够把持住自己的德行操守,就能够向上攀登,进而成为君子、贤人、圣人;如果放逸自己,懒散、放纵、任性、为所欲为,就成为恶人。而要向上攀登,“分寸不得上”,进一步都非常难,要克服很多诱惑。“失势,一落千丈强”,就像爬山的时候,一旦脚踩空了,一失足成千古恨,就会非常迅速地坠落。人能想到这点,才能心怀恐惧,以战战兢兢的心态面对财色名利的诱惑。
明朝历史上有一位官员张恭懿。他刚到都察院任职时,廷相王台长对他非常器重,觉得他是可塑之才,所以特别提点他,对他讲:昨天下过雨之后,我出门看到一车人穿新鞋下了车。他们从灰厂经历长安街,走了很远的路。雨后的地很泥泞,因为他们穿着新鞋,因此开始时都择地而蹈,即选择比较干的地方踩下去,恐怕自己的新鞋被泥水染污了,非常小心谨慎;但是他们到了贳城后,土地愈来愈泥泞,偶然一次把鞋沾脏了,就不再像以前那样顾惜自己的鞋子了。王台长接着说:“居身之道,亦犹是尔;倘一失足,无所不至矣!”为官、修身之道也是如此,就如同鞋沾上了泥水,第一次被染污之后,就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小心谨慎了。这里“倘一失足,无所不至矣”非常值得人警醒。人如果第一次把持不好自己,例如第一次收了贿赂,或犯下邪淫,以后恶事连连,就不再顾惜了。张恭懿非常感激王台长对他讲的这一番话,把它视为金玉良言终身谨记。这个典故就是提醒人一定要慎初。人在没有作恶之前,能够严守自己的节操。但是第一次放纵之后,就可能一错再错,很难像以前那样把持自己的操守了。
修身除了慎初之外,还要慎微、慎独。兰考历史上出了一个有名的清官张伯行。他在清朝时历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为谢绝各方馈赠,专门写了一篇《却赠檄文》,其中说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取与不取之间,既表现出对百姓的态度和利害,也体现出自己为人的名节与价值。这篇檄文既简洁又深刻,可谓为官的金墙铁柜。张伯行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被公认为“江南第一清官”。“一丝一粒,我之名节”提醒人要“慎微”,不以恶小而为之。为官者只有明白手中的权力是服务人民的工具而不是谋图私利的手段,轻于攫取、淡泊名利,才能始终保持一种宠辱不惊的坦荡心态。为官者能否守身如玉,不为物惑、不为利诱,关键在于能够慎微、慎独,戒止贪心,做到“穷不易节,达不失廉”。贪可以腐蚀人的灵魂,一切良心、原则,在膨胀的贪欲下均化为乌有。而贿赂得逞的奥秘也就在于人的贪欲。徐元瑞在《史学指南·吏员三尚》中讲:“尚廉,谓甘心淡薄,绝意纷华,不纳苞苴(礼物),不受贿赂,门无请谒,身远嫌疑,饮食宴会,稍以非义(认为不正当),皆谢却之。”甘心淡薄即淡泊以明志,绝意纷华即避免玩物丧志,不纳苞苴是说不收受馈赠礼品,不受贿赂则门无请谒,身远嫌疑,避免非议。这些才是崇尚廉洁的表现,可谓一语中的。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提醒人,要克服贪财、贪色、贪名、贪利等贪欲、恶习,开始都不容易,一旦让恶念相续之后,必将酿成大祸。正如《尚书》所言:“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人了解到这一点,才不敢造恶。《周易》亦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作恶之人不仅毁掉了自己的人生,就连子孙后代也会因自己的恶行而受到消极影响,遗臭万年。所以真正慈爱后代之人,一定能克念作圣,为后代子孙留下个好名声,千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