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我国历史上存在过大大小小书院七八千所,其中著名者有所谓四大书院之说。尽管“四大”之所指说法不一,但岳麓书院总能名列其中,足见其在古代书院中的地位。而古代著名书院中,只有岳麓书院成为现代大学——湖南大学,继续发挥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功能,故有千年学府美誉。
与岳麓书院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千年的历史积淀相呼应,那副颇负盛名的大门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显得相当有气魄。让人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有二,一是从对联用字上看,“惟”字可表“唯独”义,二是这座书院确实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引领时代风气的杰出人才。
“惟”字何义
有人说这里的“惟”字并不是“唯独”“唯一”的意思,只是一个发语词,无实义,并且认为只有这样,“惟”字才能与下联“于”字相对。实际上作为副词的“惟”也可以与下联的虚词“于”字相对。而且,这副对联本来就是一副流水对,上下联用字不必一一对仗。比如上联的“楚”字与下联的“斯”字,前者是名词,后者是代词,二者词性并不相对。又如上联的“材”字与下联的“盛”字,前者是名词,通“才”,指人才,而“盛”字是形容词,表“兴盛”,两字并不相对。既然是流水对,那么也就不必强求“惟”字一定要作为纯粹的发语词、虚词,而与介词、虚词“于”字相对。此外,“唯独”义在相应的语境中,未必就一定是具有排他性的“唯一”义。“惟楚有材”,作为文学的表述,不必机械地理解为唯独楚地有人才,其他地方没有人才。它所表示的意思可以是,很多地方都有人才,而唯独楚地的人才最多。当然,若把“惟”理解成无实义的发语词,在这副对联中同样是能解通的,意思就是“楚有材、斯为盛”。“啊”,发出感叹,楚地人才兴盛,岳麓书院培养的杰出人才尤其多。所谓“诗无达诂”,单从文字上看,无论是把“惟”字理解为“唯独”义,还是无实义的发语词,都能解通。
撰联者的用意
据志书记载,这副对联是清嘉庆年间由岳麓书院山长袁名曜与学生张中阶合撰而成。上联“惟楚有材”语本《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即成语“楚材晋用”的出处,袁名矅改“虽”为“惟”。
袁名曜撰联之时,岳麓书院的生徒中尚未出现令后世叹为观止的人才喷涌现象。嘉道年间以陶澍、贺长龄、魏源等为代表的经世派人才群体,咸同年间以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等为代表的湘军集团和洋务派人才群体,及此后以谭嗣同、唐才常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人才群体,以毛泽东、蔡和森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人才群体,那时都还没有出现。既然撰联时这种人才喷涌情形尚未出现,那么,其用“惟”字取“唯独”义的可能性不大,而用为发语词的可能性更大。不过,无论“惟”字在撰联者那里是何义,都不能否定撰联者对岳麓书院人才兴盛的肯定和更高的期待。毕竟,岳麓书院自古以来就是湖南地区的最高学府,一个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是教育事业。教育是否成功,最终要看其所培养人才的多少和质量。所以,岳麓书院大门对联对人才兴盛的肯定和期待,其实就是对教育的自信。
“斯”的时空二义与人才的意义
可能令袁名曜山长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教育自信和对人才兴盛的期待,很快就变成了现实。不过,我们也要明白,如此大量的人才集中出现,绝对不是一时之偶然,而是自古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湖湘文化长期熏陶浸润的结果。
“于斯为盛”语出《论语·泰伯》。其云:“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周武王所谓“乱臣”即“治臣”,“治世良臣”。乱字训治,为反训。朱熹注曰:“唐虞,尧舜有天下之号。际,交会之间。言周室人才之多,惟唐虞之际,乃盛于此。降自夏商,皆不能及,然犹但有此数人尔,是才之难得也。”武王时代号称人才鼎盛,只有唐尧虞舜之际可与相比,夏商皆不足论。尧舜距今四千年,武王距今三千年,由尧舜至武王相隔一千年,所谓人才鼎盛亦不过数人和增加数人而已。所以孔子感叹“人才难得”。
可见,“于斯为盛”原本是从时间维度取义。表示时代需要人才,需要经世之才。而“时代”,当表世代变迁发展时,是从时间取义;当它表一时之社会时,是从空间取义。虽然“于斯为盛”的本义表时间,但在后世的运用和理解中,赋予它空间义,使之兼具时空二义。所以说,岳麓书院大门联,可谓兼具时空两个维度的意义。空间义,指楚地人才众多,而岳麓书院尤为兴盛;时间义,指楚地和岳麓书院的人才今时尤比古时多。岳麓书院对于时代的意义和影响,正是通过她所培养的能引领时代和社会的众多经世之才实现的。
岳麓书院大门联对人才的自信,充分体现了湖湘文化中关心现实、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强烈的教育自信和文化自信。早在屈原那时,湖湘大地之人才就凭着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情怀关心现实,到南宋时期,岳麓书院掌教张栻仍在高声吟唱“怀古壮士志,忧时君子心”(朱熹、张栻《登岳麓赫曦台联句》),而湖湘学派则从理论上奠定了从“关心现实”到“经世致用”的学理基础。一直到近代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身无分文,心忧天下”。这是何等的气概,改造世界,舍我其谁。这是对此时、此地、此人无比的自信。他们使“经世致用”从理论进入现实,以实事求是的精神理解和把握现实,并成功地改造了这个世界。这不正是岳麓书院大门对联内涵的生动注脚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副对联是湖湘文化重视教育、重视人才、重视经世之才的精神标识。岳麓书院培养的那些经世之才的种种功业,正是湖湘文化及其精神的生动展开。(陈仁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