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的俭德意蕴

来源: 光明日报           时间:2020-11-12 17:04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今年8月又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俭德是中华民族普及最广、传播最久、受认可度最高的美德之一,为修身、齐家和治国的必备品质。崇俭反奢,始终是中华民族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导向之一。深入理解俭德意蕴,有助于人们在新时代更好地践行俭德。

俭以养德

《说文·人部》有言:俭,约也。段玉裁注:约者,缠束也。《玉篇》亦言:约,束也缠也。意即用绳子进行捆绑、缠束。《诗经·小雅·斯干》有约之阁阁句,就是描述因捆缚而显得上下紧严的样子。由缠束而引申出抽象意义的约束、节制,就是俭德的本义。《礼记·乐记》有恭俭而好礼,《论语·学而》有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其中的字皆为此意。进而,又由约束、节制义引申出在消费财物上的具体要求:节俭、节约和不浪费。节俭节约之重点就在于少用、减用,”“所呈现的是一种内向回缩的收敛趋势,故古人亦以释俭,如俭者,敛也”“广较自敛谓之俭。这一消费上的收敛趋势,因能直观展示出个体的节俭力度和决心而较易得到外界的关注和赞誉,个体由此获得的强烈认同感和愉悦感,又推动其在后续行为中坚持和强化这一趋势。久之,就会形成对物欲的良好管理,使之处于一个合理范围,有效防止物欲泛滥。正是基于俭则寡欲的认识,人们确信俭以养德,特别是有助于养成廉德,即惟俭可以助廉,甚至认为欲求廉介,必先崇俭朴,俭德是养成廉德的必要前提。至于其中的缘由,石成金一言以蔽之:俭则无贪淫之累,故能成其廉。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一文中,则从欲之多寡对君子和小人所造成的不同影响上阐释了俭德对于廉德的重要性。他认为,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就不会因外物诱惑而被人利用,就能在公务中坚持原则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小心谨慎、节约用度,从而远离罪恶,使家境富裕;反之,君子多欲,就会因贪图富贵不走正道而招致灾祸;小人多欲,就会因多方钻营随意浪费而丧生败家。这样的人,当官就会贪赃受贿,不当官就会行窃为盗。

爱物惜物

俭德作为一种收敛式消费导向,最低标准就是不浪费,其实质是对劳动果实的爱惜和对自然资源的保护。首先,劳动果实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是无数劳动者辛勤工作的共同成果。对劳动果实的爱惜中,就包含着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认可与尊重。唐诗《悯农》传颂至今,朱柏庐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代代相传,都充分反映了人们对此观念的高度认同。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可直接观察到稼穑之艰难以及劳动果实之不足,从而更易于生发和强化对劳动果实的珍视情感;而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劳动产品日益丰富,劳动形式也发生转变,故有些人对劳动艰辛的认知以及对劳动果实的珍惜开始弱化,客观上造成了不以为然的浪费。其次,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物质储备,但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陆贽在《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疏》中有言:夫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如果对自然资源不节制使用,即使数量充足最后也会枯竭。不仅如此,无法预知的天灾人祸还会突然打断各类资源的生成链条,可能造成物资的严重短缺,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新冠肺炎疫情为人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危机意识,有日常思无日,天晴防备天阴”“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左传·庄公二十四年》说,俭,德之共也。俭德在中国历史上始终得到高度倡导,甚至被视为最大的美德。它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导向之一,与其作为应对资源有限性的积极策略是分不开的。

崇俭戒吝

俭德并不追求无限节俭,而是主张量入为出。即根据自身实际经济能力规划开支,富家有富家计,贫家有贫家计;在满足生活需要的基础上鼓励日常有余,以为意外横用之备;反对超出能力的消费。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拥有巨额金钱就可以追逐奢华,肆意消费。一方面,个体金钱虽有明确归属权,但是通过金钱消耗的资源则属于所有人;另一方面,对资源的过度消耗,本身就与节俭要求相背离。因此,人们赞誉那些贵而持俭、富而居俭的典范,这些人虽身居高位或家境富足,但都崇俭戒奢。如汉文帝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值百金,故自觉放弃不造;再如徽商虽富甲天下,但走长途而赴京城,芒鞋跣足,以一伞自携,而吝舆马之费,等等。

俭德并不以对财富的绝对占有为至善,而是主张不吝不啬。吝的本义是遗憾、悔恨,《说文·口部》有吝,恨惜也。啬的本义是收获谷物,其甲骨文字形反映的就是粮食收入谷仓的情形。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上说:此字本训当为收谷,即穑之古文也。吝、啬二字时常连用。吝、啬、俭三字的引申义都有强调爱惜外物的意思,但又具有本质的区别。俭者,节其耳目口体之欲,节己不节人。俭的核心是节己不节人,要节制和控制的乃是自身的物欲和财物消费;至于对他人的救济援助,则尽可慷慨大方,并不需要刻意节制;但吝啬则不同,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由于对财物过度爱惜,所以根本不舍得花钱救助他人,节己亦节人。王夫之说:吝者,贪得无已,何俭之有。指明吝啬的实质就是贪婪,这种态度并不属于节俭。因此,我们在道德实践中要崇俭戒吝,积极弘扬自身虽节俭质朴但却能恤贫救苦的美德和行为。(作者:王颖,系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东方道德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