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时指出,一师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好地方,要把这一红色资源保护运用好。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毛泽东同志青少年时代在此学习、工作长达8年,完成了由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伟大转变。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生动再现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峥嵘岁月和“向大本大源处探讨”的心路历程,展览的一件件文物诉说着一代伟人的求索精神、家国情怀和崇高品质。
从“有字之书”到“无字之书”
步入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序厅,映入眼帘的是刻在墙上的毛泽东与埃德加·斯诺的谈话片段:“我在这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度过的生活中发生了很多事情,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我也是在这里获得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的。”毛泽东在这里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他曾改写对联以自励:“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他还养成了独特的学习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西方伦理学的课上,老师杨昌济用一本德国的《伦理学原理》作为教材,该书全文10万余字,而毛泽东做的批注就有12000余字。在第一师范求学的五年半时间里,他写下的文字资料不下百万字。
毛泽东非常关心国家大事,被同学们称为“时事通”。1916年,当毛泽东从报上得知日本内阁重组的消息后,他精准预测:“思之思之,日人诚我国劲敌……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印证了毛泽东的预言。
毛泽东不仅读“有字之书”,而且读“无字之书”,经常以“游学”的方式进行社会实践。1917年暑假,毛泽东和好友萧子升一个多月步行了900多里,游历了湖南的长沙、宁乡等五县,广泛接触城乡各阶层,对当时的农村社会进行调查。游学后,毛泽东就途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信与黎锦熙先生交流,他认识到必须用真理去改造群众的思想,才能推动真正的社会变革,他在信中写道:“天下亦大矣,社会之组织极复杂,而又有数千年之历史,民智污塞,开通为难。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而不徒在显见之迹。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
向大本大源处探讨
1910年第一次走出韶山时,青年毛泽东就写出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言志诗。此后,他也一直在探讨学习与立志之间的关系。1917年8月他在信中写道:“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真理从何而来?毛泽东指出:“只将全幅工夫,向大本大源处探讨。”
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第四、第五展厅详细介绍了毛泽东探讨大本大源,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心路历程及其伟大实践。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毛泽东积极从湖湘文化中寻求答案。他经常到船山学社听进步演讲,利用暑期到岳麓书院寄读,并常和同学们一道去爱晚亭读书、讨论问题。同时,新文化运动对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陈独秀和胡适成为他一时推崇的楷模,进步刊物《新青年》更是让他爱不释手。在探求人生真理的过程中,毛泽东认识到,只有独立思考、批判继承,才能立真志,获真理,得真知。
1918年8月,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认识了李大钊、陈独秀,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19年12月至1920年4月,毛泽东再次来到北京,阅读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史》等著作,这三本书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1920年11月,毛泽东在给新民学会会员罗章龙的信中指出,为了在中国造成“一种有势力的新空气”,“固然要有一班刻苦励志的‘人’,尤其要有一种为大家信守的‘主义’。没有主义,是造不成空气的”,“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他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在湖南秘密开展建党活动。正如他后来对斯诺所说:“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亲师而外,取友为急
1915年6月,毛泽东在给同学的信中写道:“人非圣贤,不能孑然有所成就,亲师而外,取友为急。”湖南第一师范的良师益友深刻影响了毛泽东的人生。纪念馆的第四展厅,展现了青年毛泽东在师友相伴下成长成才的历程。
对毛泽东影响最大的是杨昌济、徐特立和黎锦熙等大先生。以“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自勉的杨昌济,曾留学日本、英国等国十年,留日期间,他改名怀中,意谓“身在异邦、心怀中土”。他的爱国精神对毛泽东影响尤深,常为国事而讲演,以“不死、求己、猛进、坚忍”八字勉励学生,彰显其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革命精神。他是毛泽东学习东西方文化的重要领路人。1918年,杨昌济调任北京大学担任伦理学教授,在他的引荐下,毛泽东来到北大图书馆担任管理员,因此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并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徐特立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他的优良作风,毛泽东耳濡目染、受益终生。1937年,徐老60大寿时,毛泽东亲笔致信祝贺,信中写道:“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黎锦熙与毛泽东同为湘潭人,年纪相仿,亦师亦友,两人经常往来书信,交流思想,讨论问题。
毛泽东深知要成就一番大事业,不能单靠个人单打独斗,必须要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共同努力。1915年9月,他以“二十八画生”之名发出《征友启事》,诚挚邀请能吃苦耐劳、有志于救亡图存的青年为友。他择友甚严,朋友间相约“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间的事,不谈家庭琐事。毛泽东身边聚集了蔡和森、何叔衡、李维汉、周世钊等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人,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办工人夜学。1918年4月,毛泽东、蔡和森等13人在蔡和森家成立新民学会。学会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要求会员不虚伪、不懒惰、不浪费、不赌博、不狎妓。学会首批22名基本会员中,有21名是湖南第一师范的学生。针对毕业后何去何从的问题,1918年6月,新民学会在湖南第一师范附属小学召开会议,确定了“国外发展”和“国内研究”并重的发展战略。毛泽东积极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运动,而自己选择在国内研究,他认为“如果把时间花费在国内,则对国家更有利”。他在长沙修业学校教书的同时,组织了湖南驱张运动,创办了《湘江评论》,主编了《新湖南》,创建文化书社等,积累了大量社会行动的经验。1920年秋,应湖南第一师范校长易培基的邀请,毛泽东担任湖南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校长。在毛泽东引导下,附小学生任弼时、廖沫沙、陈安仁等走上革命道路。
毛泽东交友“不谈金钱”,游学“身无分文、心忧天下”,风餐露宿,成立新民学会要求五条戒律,带弟弟毛泽民、毛泽覃投身革命,舍小家为大家。学校不仅培养了毛泽东的真才实学,更培育了其爱国爱民的情怀和清正廉洁、大公无私的高尚品格。(阮东彪 李昱,作者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