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入四月,来法源寺观赏丁香花,便成为京城一景。古时京城有“四大花事”:崇效寺的牡丹,极乐寺的海棠,天宁寺的芍药,法源寺的丁香。如今,作为旧时北京“四大花事”之一的法源寺丁香,依然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与自然之美,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寻芳探幽,感受“禅意花香”的春日诗意。
法源寺原名悯忠寺,是唐太宗为追荐阵亡的爱国将士而建。后来的1300多年间,经历无数风吹雨打,见证了戊戌变法等众多历史事件,充满了悲情色彩,有“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的说法。然而,因为有了丁香花的点缀,法源寺平添了许多浪漫的格调与氛围。
步入寺内,但见红墙黛瓦的古建与满院的丁香交相辉映,如诗如画,美得让人心头为之一颤。远远看去,淡紫色和素白色的丁香花,一团团,一簇簇,宛如一朵朵云彩。再走近端详,一片片于风中摇曳的花瓣,在阳光照耀下熠熠闪光,犹如被擦拭过一般。漫步其间,恍如置身于童话世界。正如作家彭程所言,“在这样的地方,适宜于将眼睛想象成一部摄像机。目光的收放,仿佛镜头的伸缩,将不同距离的目标,一一捕捉和摄录”。站在寺内任何一个角度看,每一帧都是绝美的画面。每当微风吹过,一缕缕淡淡的香味扑鼻而来,让人们的脚步不觉放慢,呼吸放松,目光也变得温柔。
丁香,又名百结花。花未开时,花蕾密布枝头,含苞不放,恰似人的愁心,打满了结,于是便有了“丁香结”之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一次次借丁香花来表达郁结的心事和迷茫。李商隐有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在诗人戴望舒的笔下,丁香是“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把幽怨而郁结的名头,与丁香花紧紧连在了一起。作家宗璞在《丁香结》里也作了独特的观察和解释:“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宗璞由此感慨:“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不过,说起丁香花与文人雅士的典故,最为人所熟悉的还是“丁香诗会”。法源寺品诗寻香传统由来已久,早在明清时期,每逢踏青时节,法源寺内丁香盛开,诗人常聚于此吟诗唱和,丁香诗会由此而来。这里,曾留下纪晓岚、洪亮吉、顾炎武、何绍基、黄景仁、龚自珍和宣南诗社成员的足迹或诗篇。著名晚清诗人、清史馆馆长王闿运,曾邀请在京名流百余人聚集法源寺,开留春宴,共同赏花赋诗,会后绘有《留春图》。王闿运赞美此次诗会盛况为“庶继兰亭”,犹如东晋时期的兰亭集会。若干年后,林徽因、徐志摩陪同印度诗人泰戈尔在法源寺赏丁香、瞻古刹,由此成就了一段文学史上的佳话。泰戈尔用优美的诗歌来称颂法源寺丁香诗会:“那么多的花朵/那样的光芒、芳香和歌曲……”
法源寺的丁香,因为有着诗意的承载而声名远播。如今,当年的诗人们都已经远去,但是每到春天,北京法源寺内丁香盛开之时,人们依然聚于此间,感受那悠远苍浑,感受那禅意悠悠……(愚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