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革命老区安徽金寨参观学习回来有些日子了,眼前心底,一直萦回着那片雄奇而明媚的山水。这座将军县,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新中国的诞生,送出了无数的优秀儿女。一首众多歌唱家演绎的《再见了,大别山》,就来自词曲作者深入金寨所获得的灵感。作品以一位老军人的视角,重返故地,看到如今的老区新貌,想起峥嵘岁月的老友情谊,不禁心潮澎湃,纵情高歌:“清风牵衣袖/一步一回头/山山岭岭唤我回/一石呀一草把我留……”我没有经历过战争岁月,以往途经这里也未曾驻足细看,但这次“红色之旅”,从认知到情感,都给我好好补上了一课。
如今的办公室里,就有我从金寨带回的一提大别山菌菇酱,还有一根普通竹子做成的手杖。看着它们,犹如故地重游,眼前是山山岭岭上朝我展露笑颜的金寨红杜鹃。
金寨县革命博物馆有一面革命烈士名录墙,其上铭刻着1万多名为国捐躯的烈士名字,这些名字散发出的凛然精神之光,让每一位参观者都为之肃然起敬。这座当时不足23万人口的山区小县,有近10万英雄儿女血洒疆场,涌现出许多三代英模、满门忠烈的家族故事。除了墙上有名有姓的烈士外,更多的烈士都不知名和姓,他们就像满山遍野的映山红,情态各异,可瞻可亲。它们用生命中最美丽的绽放,装点祖国和家乡的山野。真可谓“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 我们向烈士纪念碑敬献了花圈,还在党旗下握拳重温入党誓词。金寨行是一次充实的党课。
到了先烈的故乡,我们当然要以虔诚和缅怀的步履去丈量这英雄的山山水水,去观赏葱茏的花草树木。
在翻山越岭的过程中,无意中见到一位老年清洁工在顺带卖手杖。这大约是既服务了游客,也能给自己带来些许创收的双赢之举。他售卖的可伸缩登山杖,转瞬间就被抢购一空。接着,是经过精巧打磨带抓手的木质手杖,也迅速卖光。最后留下的,是三根普通竹子横截而成的竹棍,两指粗,四尺长,因为缺少工艺含量而被“怠慢”。一眼看上去,曲里拐弯,形状接近老者骨节凸出的手指。我不觉生出恻隐之心,希望他将这最后的三根竹杖卖出,到下班时间,便可一身轻松归家了。于是,我买了下来,自己留一根,其余两根送给身边同行的两位老前辈——陈老和朱老。
别小看了这其貌不扬的竹杖,爬山中还真用得着。短途攀爬感觉不出脚力的匮乏,一旦爬多了爬长了,腿部力量就会明显跟不上,所以许多人都会自然而然地用手撑膝盖。还有的干脆手脚并用,手撑地或手扶身边的石头,以此分担腿和膝盖承受的重量。手中持杖,在地上撑一下,人立马就能感觉轻松许多。
陈老爬到半山腰的亭子里等我们,举起手中的竹杖,感慨地说:“青山看我人未老,原是手中竹杖好!”
朱老跟着走进亭子,用手中的竹杖碰碰陈老的竹杖,说:“遭遇恶狗,杖可做打狗棍。草丛探步,杖可打草惊蛇,彼此相安无事。此杖横吹是笛竖吹为箫,文武兼备。眼下,它们自然是充当人类得力帮手的‘斯蒂克’。”
“斯蒂克”是老上海、老苏州人对手杖的叫法,是英语单词的音译。其实,朱老是我们一行人中年龄最长者,年逾古稀,但体格硬朗,疾行如风,好几位年龄比他小的人在翻越大石头时,还要借助他的一臂之力。我感觉他的骨子里带有先天的“铁血基因”。
他是晚清名士、辛亥革命元老、著名爱国人士朱履先之孙。我在央视的一档文史节目中,看到他介绍其爷爷帮助新四军的大义作为。朱履先与陈毅、粟裕非常投缘,见新四军经济困难,主动捐赠银元,不啻雪中送炭。后来,黄桥决战最关键也最困难的第四天,前线战士一整天没有吃东西了,朱履先得知后,立马让家人为前线战士做饭,自己还跑到大街上大声疾呼,一家家敲门动员,快快起来做烧饼,前线将士浴血奋战一整天了,还个个都空着肚子,一分钟也等不得啊!黄桥百姓全家齐动手,将朱履先派人送达的面粉深夜赶做成烧饼,然后车推肩扛送达前线。电视节目中,镜头切到电影《黄桥决战》的画面,黄桥镇的百姓边唱歌边忙着烙烧饼,送烧饼上前线——“黄桥烧饼黄又黄哎/黄黄烧饼慰劳忙哩/烧饼要用热火烤哎/军队要靠老百姓帮/同志们呀吃个饱/多打胜仗多缴枪!”
在黄桥镇人民的帮助支持下,战斗峰回路转,以大捷告终。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支上世纪八十年代拍摄的电影中的插曲,不是专门为电影配的歌曲,而是诞生在黄桥决战的当时,新四军文工团的战士们边嚼着带有硝烟气息的烧饼,边你一句我一句凑词,最后谱曲而成。这一仗,我军以不足一万的兵力,打败了敌人号称十万人马的进攻,堪称战果辉煌。黄桥民众勇敢支援新四军的情景感人肺腑,是一曲人民战争的情义并重之凯歌。之后,这首歌便随着新四军抗击日寇的脚步传遍大江南北。
在大别山天堂寨的将军岩上,我对手拄竹杖的朱老说:“黄桥烧饼,某种意义上是否也可以看成是黄桥战役中的一根特别的‘竹杖’?新四军虽然不是靠烧饼来打败敌人,但老百姓的支持和帮助,是战事走向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
朱老想了一想,笑着点头:“我完全赞同这个比喻。中国革命的胜利,不论是红军长征,还是八路军新四军抗日,直至解放战争中车轮滚滚的支前民工大队,时时处处都离不开百姓这根伟大的‘竹杖’!”
金寨一根普通的竹杖,陪伴我们的“红色之旅”。如今,这根竹杖就放在我办公室的案前,每每望见,我都能想起大别山的金寨之行,想起一路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