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里的十二时辰

来源: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时间:2019-07-22 17:30

  近日热播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让时辰这一古老又充满中国智慧的计时方式再次被人们关注。我们的祖先白天观日、夜间观星,根据当时的生产生活情况,将一天平均分为十二个时段。又因古人将天穹以北极星为中心划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方位,他们认为太阳每昼夜绕北极星旋转一周,分别经过这十二个方位。于是,表示十二方位的地支序数,同时也就表示了时间,从子时、丑时直至亥时,这就是十二时辰。 

  除了用地支计时,古人还给这十二个时辰起了富有诗意的名字: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下面让我们来一起品读诗词里的十二时辰,领略时间之美。 

  【子时】(23-01点) 

  子时,即夜半,又名子夜、中夜,这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左传·哀公十六年》中的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是迄今所见到的,夜半一词作为时间使用的最早用例。 

枫桥夜泊 

唐代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丑时】(01-03点) 

  丑时,即鸡鸣,又名荒鸡。诗经中曾多次提到鸡鸣,如女曰鸡鸣,士曰昧旦。而鸡鸣一词作时间使用,源于《春秋左传正义》。古代,汉人将鸡褒称作知时畜也。赞曰:守夜不失时,信也。 

登飞来峰 

宋代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寅时】(03-05点) 

  寅时,即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这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孟子·告子上》说: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是迄今所见到的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后来的《史记·李将军传》一文也用了平旦这个词,如: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早上五盘岭 

唐代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谿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卯时】(05-07点) 

  卯时,即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日出一词最初见于《诗经·桧风·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濡。古代官员上早朝,卯时在衙门口点名,点卯一词作为上班报道的说法,沿用至今。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唐代 韩愈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亲破蔡州回。 

  【辰时】(07-09点) 

  辰时,即食时,又名早食。这一时间,是古人吃早饭的时间。秦汉时期,民间一天只吃两餐,以早餐为主餐。食时一词,早在《礼记》中便已出现。如: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另外,《管子·弟子职》里也有运用食时的句子。如:至于食时,先生将食。 

拟寒山自述 其七 

宋代 释咸静 

五更一盂粥,辰时一顿饭。昼夜两觉眠,一日事俱辨。 

毁我还自毁,赞我还自赞。是非与荣辱,红炉赤金弹。 

  【巳时】(09-11点) 

  巳时,即隅中,又名日禺等,是临近中午的时候。隅中一词最早出现于《淮南子·天文训》: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 

粥罢 

宋代 程珌 

饭已茶三啜,隅中粥一盂。 

陶然咏皇化,安用东封书。 

  【午时】(11-13点) 

  午时,即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此时,太阳行至中天,烈日当头。在古代,午时是集市交易的时间,《易经·系辞下》中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也说,与庄贾约,旦日日中,会于军门 

菩萨蛮·初夏 

宋代 王齐愈 

暑烦人困妆时午。午时初困人烦暑。 

新诗得酒因。因酒得诗新。 

缕金歌眉举。举眉歌金缕。 

人妒月圆频。频圆月妒人。 

  【未时】(13-15点) 

  未时,即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昳,以中天为界,与隅中相对。日昳最初作为时间名词出现是在《史记·天官书》中:旦至食,为麦;食至日昳,为稷。 

幽事绝句 

宋代 陆游 

客生闻吠犬,草茂有鸣蛙。 

日昳方炊饭,秋深始采茶。 

  【申时】(15-17点) 

  申时,即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是古时汉人吃晚饭的时段。晡时始见于《淮南子·天文训》篇:(日)至于悲谷,是谓晡时。文学作品中,古人常以字来代替晡时。《资治通鉴·唐纪》里:晡时,门坏。无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 

十二时行孝文 

唐代 白居易 

晡时申,父母堂前莫动尘。 

纵月些些不称意,向前小语善谘闻。 

  【酉时】(17-19点) 

  酉时,即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古人将日出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日出为昼,日入为夜。日入始见于《春秋左传正义》:日入而说,许偃御右广。《庄子·让王》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 

饮酒· 

魏晋 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戌时】(19-21点) 

  戌时,即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屈原在《离骚》中初次使用黄昏一词: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 

乐游原 

唐代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亥时】(21-23点) 

  亥时,即人定,又名定昏等,是十二时辰中最末一个时辰。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人定最早见于《后汉书·来歙传》:臣夜人定后,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孔雀东南飞》有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诗句。 

人定 

唐代 白居易 

人定月胧明,香消枕簟清。 

翠屏遮烛影,红袖下帘声。 

坐久吟方罢,眠初梦未成。 

谁家教鹦鹉,故故语相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