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故土 寻觅民俗文化

来源: 泾渭           时间:2020-07-09 17:06

澄城民俗文化,炎黄根脉之所系,以其独特的代表性,在整个华夏民俗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古老的广济院、集贤村直至南社村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生存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历史见证。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民俗遗址被毁于一旦。为了寻觅历史,体验民俗,感悟数千年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绚丽多姿的独特魅力。在南社村委会和乡亲们的热情支持下,我用数年时间,走访善思会讲的多位老者,查看碑文,搜集资料,几易其稿,终于用画笔复原了旧日的历史面貌。无论是出于一个艺术家的敏锐本能,还是出于对故乡传统文化的寻觅,或是出于对往日岁月的追忆。我用绘画的形式来承载故乡的今日和那段渐行渐远的历史。让乡亲们在我的画卷《广济集贤柏抱槐》中,读出历史的那份情韵和悠长!

大元(元代)至治元年岁次1322年,大殿主持僧人祖编为重修广济院立石。据石碑记载及老人们回忆:自古有“先有柏抱槐,后有广济院;先有广济院,后有集贤村;先有集贤村,后有南社村”的传说。

柏抱槐的年代,至今少说也有一千三百多年,是大约在大唐盛世开元年间(公元713年前后)栽植的柏树。约在天宝年间(公元742年前后)新建广济院。传说当年广济院内,建有多座古老的神殿,郁郁葱葱的古柏,还有优美生动的壁画,令人叹为观止的砖雕、木雕,是集贤村的贤达志士集资修建,颇具规模。后因战乱,年久失修。直至明代,士权原耶,刘中散大夫,行贠外郎,宣威将军等数十位名士出资重修了广济院。

广济院大门在南侧,门殿内两侧一米台座上有“四大天王”塑像,高大威严,令不义者心惊胆战,不敢正视。

门殿东北处即为殿门,门首挂有“关圣殿”三字匾额,殿内正中高台上供奉有关云长骑马塑像,红面黑须,绿铠甲,手握大刀,骑在枣红马上活灵活现,威风凛凛,使人们在感受到财神历史文化和众神传说的壁画胜境中学悟人生。

上殿又叫“三霄殿”,传说是神话封神榜里的凌霄、云霄、琼霄三姐妹。此殿是三殿中最高最大的建筑,三尊尊神坐在莲花瓣上,塑冠花衣,体态善良,和蔼近人,一幅“活菩萨”的形象。

西北方有九郎庙,大小戏台,东南角还有老爷庙等。

整体建筑呈明、清园林风格,古朴典雅,雕龙画凤,朱柱和门窗,金碧辉煌。上盖琉璃瓦,五脊六兽,栩栩如生,气势恢宏。一座座错落有致的古建筑,一件件形态传神的泥塑砖雕,一幅幅古韵悠然的壁画,还有一种种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诉说着悠悠民俗民风,体现着深厚的古徵文化底蕴。

广济院内古柏林立,年代久远。树龄最长的就是千年“柏抱槐”,这是被国家文物部门普查为中国最古老的“柏抱槐”之一。传说有一只神鸟衔来槐树种子,撒在了古老柏树的空洞中,经数百年与柏树共生共长,成为千年“柏抱槐”的奇景。树高约18米,12人环抱一周方可知树的粗细,挺拔雄伟。古老枝干,形如龙爪,颇有神气。树根外露地上,可显“十二属相”的形状,枯枝虽多,但新枝叶茂青翠。槐树高越六米,粗约40公分,树身向西北倾斜,呈龙爪形,景观奇妙。

我们的祖先,初一、十五逢年过节到关圣殿烧香、叩头、祈福祈平安。特别到每年三月初一过庙会时,信男善女蜂拥而至,焚香明烛,鼓乐相伴,拜天祈雨,渴求丰收,热闹非凡。抗日战争胜利后,南社村广大群众,踊跃捐献集资,在广济院对面广场,修建了一座有历史纪念意义的《胜利舞台》,彰显了南社人民的爱国情怀。又为传承发展民俗文化做出了新的贡献。遗憾的是这些宝贵文物没有传承下来,只留下沉痛的记忆。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文物不可再生,保护历史遣存,就是保护人类发展史。这不仅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增添了光彩的一页,也为现代的人们追古思幽之情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盛景,否则我们的民俗文化遗产将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南社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积淀丰厚,源远流长。俊才髦彦,层出不穷。或效命疆场、或服务政坛、或科技文苑、或商海弄潮,各竞风流。更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文化素养深厚的南社人民以勤劳智慧创造的苹果、花椒生产基地、“农家果园”和农业文化,揽八方之美誉而闻名于世,南社是澄城县交道镇一方文化资源丰厚的宝地。祝南社村的明天更加美好!(作者季青海系西安财经大学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海天书画院名誉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