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渭论坛

来源: 泾渭           时间:2019-03-13 10:37

补齐能力短板 

  沈小平 

  干事创业,仅凭良好的愿望和满腔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责重山岳,能者方可当之”。近日,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聚焦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要求,强调要补齐干部能力短板。这一要求,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长期以来,一些干部之所以不作为慢作为,有的是动力不足“不想为”,还有一些是能力不足“不会为”。想干事还要能干事。适应新时代、新目标、新部署对专业化提出的新要求,需要加强干部的能力培训和实践锻炼,推动干部不断更新知识、拓展能力,提升“善为”“会为”的本领,努力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管一行像一行。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激发干部担当作为的动力源泉。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干部头脑,增强干部信心,增进干部自觉,鼓舞干部斗志。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教育引导广大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以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政治担当,满怀激情地投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深刻领会新时代、新思想、新矛盾、新目标提出的新要求,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勇立潮头的历史担当,努力改革创新、攻坚克难,不断锐意进取、担当作为。教育引导广大干部不负党和人民重托,以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在其位、谋其政、干其事、求其效,切实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领导干部要切实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带头履职尽责,带头担当作为,带头承担责任,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以担当带动担当,以作为促进作为。 

  实践证明,领导干部要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没有“两把刷子”是不行的。按照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要求,强化能力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专业思维和专业素养,涵养干部担当作为的底气和勇气。加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培训,促使广大干部全面提高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注重培养专业作风、专业精神,引导广大干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涵养担当作为的底气和勇气。采取脱产培训、挂职锻炼、轮岗交流等多种方式,突出精准化和实效性,围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坚战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帮助干部弥补知识弱项、能力短板、经验盲区,全面提高适应新时代、实现新目标、落实新部署的能力。 

  针对干部来源渠道单一、成长道路趋同的问题,遵循干部成长规律,优化干部成长路径,坚持必要台阶和递进式培养,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地区培养锻炼,让干部在实践中砥砺品质、增长才干。强化基层导向、实践导向,有计划地把优秀年轻干部放到边远艰苦、发展滞后和情况复杂的地方去摔打,让他们在基层实践和服务群众中长阅历、增感情、练韧劲、寻办法。根据事业需要、个人能力禀赋,有计划地将那些有潜力、有发展前途的优秀年轻干部,让他们经历不同层级、不同岗位、不同职务的锻炼,经历多领域、多层次的磨砺,为他们提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广阔舞台,实现干部与岗位两类资源配置最优化、叠加优势最大化,不断提升推动改革发展、做好群众工作、化解社会矛盾、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加强动态调整,对年轻干部加大跟踪分析,看思想变化、看履职能力、看工作作风,对不适宜的果断调整,让年轻干部越调整越适宜事业需要,越调整越激发干事活力。 

      

让基层干部回归基层 

      

  让基层干部回到服务民生的工作本源,要做好一“减”一“加”:“减”,是要松绑减负;“加”,是要加强管理。 

  “村支书去外地跑生意了”“村主任外出放羊了”……近日,有媒体在基层调研时发现,一些村庄或社区的干部虽然挂着书记、主任的头衔,却与群众接触较少,有些人甚至常年不在村中,靠“遥控”其他村干部或亲戚代为处理村中事务,群众办事找不到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基层干部“身在基层却背对基层”,类似现象引发不少人担忧。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村干部身处基层,却责任重大。尤其是当下,从农业补贴到专项扶贫,再到征地拆迁、工程建设,村干部的职责与群众的利益联系更为密切。村干部的工作态度如何,直接影响着农村工作的开展、农民权益的保障。当年,贵州遵义草王坝村正是因为老支书黄大发的坚持与付出,才终能历时30余年凿通绝壁上的“生命渠”,结束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基层干部与广大群众相向而行,才能不断拉近彼此距离,凝聚干事创业的力量。 

  眼下,一些基层干部背对基层,与群众渐行渐远,个中缘由,值得深思。 

  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村干部并非专职。他们在担任村干部的同时还从事农业劳动,或兼职从事第二、三产业,这本身并无不可。但一些人只顾忙自己的事情,不把村民诉求和集体事务放在心上,就背离了自己的选举承诺、辜负了村民的期待。近些年来,能人治村现象愈益普遍,有些人确实给农村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但有些能人也是大忙人,能力与精力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远离基层、远离群众的现象。 

  另一方面,一些村干部在外部压力的驱动下,每天忙得团团转,但通常事务性工作多,直接服务群众的工作少;考核迎检、做台账、开会占用的时间多,与群众交流的时间少。有媒体报道,一位基层工作人员为应付考核,年底几乎整天都在写材料,连打印机都因超负荷工作而故障不断;有记者想采访某示范村的村干部,却被告知要提前预约,因为他们要陪一拨又一拨来参观的人开座谈会、看PPT和宣传片、开车绕村转一转……如此这般,又如何有时间去倾听百姓声音,为群众排忧解难? 

  让基层干部真正回归基层,回到服务民生的基层工作本源,当务之急是要做好一“减”一“加”的工作。“减”,就是要松绑减负。要分清基层工作的主次,减少不必要的上级检查、考核等,为基层干部思想上减压,工作上减负,还他们以干实事的精力和时间。“加”,就是要加强管理。虽然大部分村干部没有职业化,但同样也需要完善相应的工作职责、道德要求,同时细化服务群众的相关奖惩措施等,引导基层干部更好地深入群众。 

  一些基层干部脱离群众的问题,提醒我们在选干部时,不只选能人,更要选贤人,要把那些真正热心公共事务、关心基层发展、衷心为民办事的人选出来。同时,基层干部也要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摆正自己的身份,多为群众雪中送炭,而非为自己锦上添花。“不给老百姓办事才丢人”,这是优秀基层干部李培斌生前的誓言;“村民碰到困难,自己必须到场”,这是村民的贴心人曾召兰坚持至今的要求。把基层工作当作一种事业来追求,把为群众办事当作一种信念来坚守,才能赢得群众的认可与尊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基层治理呈现新变化,面临新挑战。怎样做好社区的流动性管理?如何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怎样为乡村振兴助力?这些问题的答案,亟待广大基层干部一往无前、永不懈怠地奋笔书写,也需要管理部门用好绩效管理的“指挥棒”,引导基层干部们真正为民服务,把力气花到点子上。 

    

涉及群众利益的事,必须“马上就办” 

     

  10年没办房产证,面对居民的频频上访,相关部门却一拖再拖;通过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给省委书记反映情况,责成相关部门处理后,不到3个月便得以解决……近日,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对这样的事情提出严厉批评。看似基层治理中的一件小事,为何让省委书记勃然大怒,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背后原因值得深思。 

  群众利益无小事。对老百姓来说,他们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就安徽的这起事件来看,房产证能不能办下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虽然“因强电工程尚未通过验收,导致不能办理综合验收,不具备办理不动产权证条件”这是客观情况,但为何长达10年都没有妥善解决,说不过去。把政府文件当“挡箭牌”,揣着明白装糊涂,担着责任不办事,表面来看是工作态度不到位、工作方法简单,实际上就是典型的“懒政”、“怠政”行为。作为一省主要负责人,省委书记发火也就不难理解。 

   “懒政”“庸政”,是对责任的亵渎,损害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辜负的是人民的希望和期待。人民公仆,本该为人民服务,主动解决群众诉求,但为何少数干部对群众的诉求充耳不闻、一味推脱,说到底还是服务意识不强、没有真正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的原因。现实中,少数基层干部政绩观走偏,眼中盯着位子、脚步跟着上级,不去抓真问题、办实事;有的深谙官僚做派,面对群众多次上访,“拖”字当头、相互推诿。凡此种种,不仅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相去甚远,更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要求背道而驰。客观来说,基层的确面临治理难度大、新旧矛盾交织等难题,但这不是官员不作为、慢作为的理由。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各级领导干部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承担起应有责任。 

  20多年前,习近平在福州担任市委书记期间,大力倡导“马上就办”精神,对群众提出的困难,带头雷厉风行、迅速办理,为当地干部群众解决了很多问题。安徽的这起案例中,人民网搭建民意沟通渠道、地方政府迅速回应并有效办理,体现了这种“马上就办”工作作风,值得肯定。今天,群众的诉求更为多样、涉及利益错综复杂,将矛盾化解在基层、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问题,更需要发扬“马上就办”的精神,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惟其如此,才能克服“懒政”“庸政”,把党的温暖送进群众的心坎,使政府工作取信于民。 

  进一步来看,办好群众的事,还需激发干部的担当精神。不论是表态多、行动少的“说一套做一套”,还是“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干部不作为、慢作为,原因在于缺少一份戒心、敬畏心。前段时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提出让担当有为者有位,让消极无为者失位,以严格考核问责倒逼干部担责负责,可以说迈出了重要一步。下一步让“懒政”“庸政”没有市场、让干事创业者脱颖而出,还需要在制度设计、严格落实、加强监督等方面下功夫,确保中央的精神落地见效。而这,也是维护好、解决好、发展好群众利益的必由之举。 

    

坚持以“零容忍”态度  严防“微腐败”成为“大祸害” 

  王国星 

  “微腐败”是指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它主要表现在与民争利、办事不公、漠视群众、横行霸道等方面,它损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反腐败,“老虎”要除、 “苍蝇” 更要打,这既是对群众切身利益的有力维护,更是把全面从严治党延伸到基层的重要举措。  

  近几年,“微腐败”已成基层“痛中之痛”。与远在天边的“老虎”相比,广大群众对近在咫尺的“苍蝇”之害更有着切肤之痛。从多方面的数据看,扶贫、救济、补贴、低保、土地补偿等是容易滋生“微腐败”的领域,特别是少数基层干部贪污截留、强占掠夺、吃拿卡要、巧立名目索取“好处”、蚕食群众利益,引起群众强烈不满。“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微腐败”也能造成大祸害,基层“微腐败”已成为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个工作重点。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整治基层“微腐败”,一是要加强基层干部的思想教育,树立廉洁从政的理念,做到踏踏实实做人、清清白白为官。二是要加强对干部监督管理,为基层“微权力”量身打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笼子,让制度的笼子更加贴近基层实际,避免基层权力跑偏。三是要加强党务、政务公开,让“小官”的一言一行接受阳光暴晒,让微权力在阳光下规范运行,主动接受群众、媒体和全社会的监督。四是要坚持一抓到底,对“微腐败”露头就打,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寸步不让,做到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不分大小,零容忍、无死角,不断厚植党的执政基础,让正风反腐给百姓带来获得感,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作者系周至县纪委干部) 

 

问责“不作为”  争当好干部 

     

  近两年,一些官员在感叹“为官不易”的同时,也出现“为官不为”现象。一些干部对要担责的事能不做就不做,没油水的事能推就推,群众的事能拖就拖。 

  当下,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步伐的不断提速,各行各业的干部都面临新挑战。诸多改革措施力度大、时间紧,确实给党员干部带来不少压力。由此,一些人开始“水土不服”,比如,不卖地就不知如何发展了;再如,行政审批事项下放,却不知道如何承接了……实际上,他们习惯于沿用传统经验和方式,面对新形势,学习不够、钻研不足,吃不透上情、掌握不了下情,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 

  有些党员干部不作为的种种表现形式,与勤政务实、无私奉献的要求相比,相差甚远。有些干部早已将“今日事、今日毕”抛之脑后,却常将“工作永远干不完,干多干少一个样”挂在嘴边,长此以往,形成了推进工作的“慢节奏”。有些党员干部动辄抱怨体制机制不健全,无法实现有效的监管,却不愿多做研究,多做思考,通过自身努力加强监管,严格把关。还有些干部自认为上班太无聊了,理论学习太枯燥了,甚至希望借助低俗的“新鲜元素”为上班时间加点“料”,形成了不闻不问、自娱自乐的“懒习惯”。 

  根治“不作为”之病,不会是闲庭信步,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综合施策。一是引导干部加强政治理论及业务知识学习,克服“能力恐慌”、“本领恐慌”,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提升干部“软实力”;二是建立科学合理公平的考评考核体系,让能干事、会干事者受肯定,让踢皮球、躲猫猫者跌面子;三是合理安排工作岗位,实现人尽其用,适时轮岗,为干部提供新的平台,提高干事激情。对那些“没有政策等政策,有了政策等经验,有了经验等等看”的干部,也应根据相关规定,该让的让、该下的下,督促党员干部真正做一名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 (作者系长安区纪委郭杜街道纪工委干部) 

    

    

学习监察法,不只是纪检监察机关的事 

  王 丹 

  监察法是反腐败国家立法,是一部对国家监察工作起统领性和基础性作用的法律。监察法颁布后,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迅速掀起了学习热潮,努力解决新形势下进一步增强本领、提高素质的问题。必须指出,作为一部由全国人大全体会议通过的基本法律,学习、掌握监察法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法律条文,决不只是纪检监察机关的事。 

  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都应当认真学习监察法。马克思指出,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作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是在制造法律,不是在发明法律,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党内监督实现全覆盖,作为与党内监督一体两面、相互促进的国家监察亟待跟进完善。正因此,按照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的理念,监察法第十五条规定了六类监察对象,使监察对象由“狭义政府”转变为“广义政府”,补上了过去行政监察范围过窄的“短板”,真正把所有公权力都关进制度笼子。其中,许多过去不属于纪检监察机关也不属于检察机关“监督对象”的人被纳入了监察范围。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而言,“牛栏关猫”甚至无人监督的“惬意”将一去不复返。要避免无知者无畏的“人生陷阱”,就必须认真学习监察法,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从业,才能避免误入歧途、深陷泥淖,在新时代做一名走在前列的奋进者。 

  每一位公民都应掌握监察法这个有力法律武器。古语云,“道不远人”,真正有效管用的法律都是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任何一个公民,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都免不了要和国家公职人员打交道。这些代表国家行使公权力的人是否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对每一位公民的切身利益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徒法不足以自行”,停留在纸面上的法律无法保障任何人的权益。只有自己学法、懂法、用法,在必要时候拿起监察法这个法律武器,将群众监督与党内监督、国家监察有效结合起来,才能确保自身合法利益在同公权力打交道过程中不受侵犯。另一方面,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建立中国特色监察体系的创制之举,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经验可鉴。监察法颁布后,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才真正进入深水区,触及更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实践不断发展,制度建设永无止境,只有广泛汇聚全体干部群众的智慧,才能确保制度建设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细化、发展和完善。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必须带头学好、用好、落实好监察法。作为反腐败斗争的主力军,纪检监察机关和纪检监察干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只有认真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重要论述,系统学习党章党规党纪和宪法监察法等法律法规,学懂弄通监察法的每一条规定,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贯彻“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法治理念,坚持问题导向,边学边干边思考,边研究边实践边解决,才能成为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的行家里手,始终正确行使监察权、绝不滥用监察权,推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步步深入。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将全面依法治国推向新境界,既需要纪法皆通的纪检监察“专才”,也离不开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抓好自身学习的同时,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既发挥好传统渠道优势,又重视新媒体作用,以更广、更活、更为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普及监察法。 (作者系市规划局灞桥分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