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古代廉政思想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来源: 泾渭           时间:2019-03-13 11:3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发展的根基和精神命脉。廉政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史中,包含了极为丰富、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廉政思想。挖掘古代廉政思想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弘扬借鉴“民为国本思想”,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 

  民本思想自先秦已产生,和尚农、重农的社会心理结构是分不开的。农民安居乐业,“天下太平,朝野康宁”的盛世便有了保障。《五子之歌》中提出的:“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对夏商灭亡的讽刺。西周提出“敬德保民”,这里的“德”是处事得宜的意思,包括敬天、孝祖、保民。《诗·大雅》说:“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渐趋盛大。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并有“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的主张;他所倡导的德政,以“裕民”为前提,希望统治者“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对民本思想作了系统发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章句下》),提出了“民贵君轻”和“政得其民”的思想。荀子也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形象的比喻了君民关系,给历朝统治者以深刻印象。唐太宗李世民就阐述过民水君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一再强调“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贞观政要·论君道》) 

  在政治实践中,民本思想要求关注民生。《三国志》言:“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如果“民不聊生”,则国之乱也。历来凡是把发展民生作为要务的官吏都受到人民爱戴。北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清代黄宗羲“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无不表达出他们爱民忧民恤民的胸怀。 

  这些古代民本思想是优秀的文化遗产,渗透和影响着我们治国理政、做人做事的方方面面。给我们三点启示:一是要铸牢魂,育好人。通过理论学习、政治教育、集中培训、个人自学等途径,让党员干部把民为国本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启发党员干部修身养性,树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一切为群众着想,重视民生。二是要知民意,顺民心。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顺应民意,“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先秦时代,管仲已经意识到,政权要稳定长久,就必须推行顺乎民心的政策。东汉王充认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启示为政者要走出庙堂,到草野和江湖中去观察、听取意见。当今,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基层调研,全面了解老百姓在想什么、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需求,坚决克服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做决策”。三是要树正气,严纪律。弘扬新风正气,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认真对待,凡是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查处,以实际行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要严肃查处党的宗旨意识弱化,民本思想淡化的人和事,狠刹“四风”,维护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二、弘扬“慎独律纪思想”, 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时刻警钟长鸣、严守道德底线 

  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修养,看重个人品行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在历史沿革中,词义多有变化,综合可以理解为:“慎独”意指以敬天诚意为本,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慎独思想早见于先秦的《礼记·中庸》。《中庸》开篇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的内涵在“慎”与“独”二字之中,又超出“慎”与“独”二字之外。“慎独”联言,就具有了中国人所独有的丰富意蕴与人生智慧。一为律己。此为于大群中求修身之道,不管在有人监督还是无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能以社会道德要求约束自己。 二为真己。此为于人性中求修身之道。人性本善,但因生而有欲,欲长而善消,人渐失其性,久而不知。故孟子言“求其放心而已矣”,即求其已失之心性,故“养心莫善于寡欲”。三为完己。此为于个性中求修身之道,所以个体人性的充足完善,就是人伦大道的完成与实现。四为超己。此为于崇高中求修身之道,这种意义与价值是自我的充分实现,也是自我的内在与外在的双向超越,弗洛依德称之为“超我”。 

  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世俗中,在物欲横流,惟利是趋的观念侵蚀下,人人都面临着“欲望”的考验。一些人在这种考验面前不能谨守道德之心,败下阵来,失去了灵魂家园的绿洲,落个“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下场。如何将“欲”自觉地、理智地控制在道德规范和法度要求允许的范围之内,即使不被人注意的细枝末节也不放过,当个“表里如一”的真君子,这就需要有高度的道德修养,需要“慎独”。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对慎独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作了更通俗的解释。慎独作为严以律己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成为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准则。 

  时代的新发展,赋予了“慎独”新的内涵,给我们三点启示:一是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时时自省,常洗心灵“尘埃”。“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要教育干部经常检点自己的行为和言语,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及时作出调整和约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自己犯错误,提高自身修养。二是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谦逊低调,常记为民宗旨。正如一副对联所言:“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要教育党员干部牢记宗旨,不忘初心,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三是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常怀敬畏之心,敬畏权力。要加强党员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引导党员干部带头守纪律讲规矩,带头依纪依法办事,带头接受监督,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官。 

  三、弘扬传统“优秀家风家训”, 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持以廉守家、清廉谨慎从政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而家庭是国家的缩影。所以,重读古人经典家训,重立今人家教观念,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先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敦厚尤显重要。古往今来,留下了不少“家教联”,令晚辈耳濡目染,成为“言传”和“身教”的典范。郑板桥书:“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以此教育儿孙做人要像竹子一样虚心有节、刚直不阿。林则徐曰:“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林则徐晚年因病辞官回乡后生活俭朴,对子孙要求甚严,处处言传身教,时时督促教导,乡亲们无不称赞他是做人的楷模。 

  从先秦到明清,周公旦的《诫伯禽书》、司马谈的《命子迁》、诸葛亮的《诫子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李世民的《诫皇属》、包拯的《包拯家训》、欧阳修的《诲学说》等等,不胜枚举。在这些历朝历代的著名家训家规中,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与美德,被不厌其烦的叮咛于后世子孙。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为了告诫子孙,写下洋洋洒洒二十篇的《颜氏家训》。这本家训在其后千余年间传诵不息,被后世尊为家训之祖。颜之推的苦心没有白费,颜家子孙果然争气。他的孙子颜师古是唐朝注《汉书》的大学问家,后世又出了誉满书林的颜真卿和政治家颜杲卿。宋代大儒朱熹指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意思是指善事多么小也要积极而为,恶事多么小也不能为之。不要以为自己曾经做过善事而忽视小恶,就不拘小节。忽视小恶,让其存在和发展,就会变成大恶。不拘小节也会发展至变节;注意小节,细心修养,才能达到高风亮节。 

  家训中首先强调的是“修身”,其次是“齐家”,包括对老人、孩子、妻子、兄弟、仆人的对待之道。再外围是“睦族”,旁及个人在庞大家族中的本分。出了亲族的范围后,为官之道志在君国,也是家训中念念不敢忘的。也就是儒家经典“大学”里所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家训中份量排名其次的,要算“勤俭”二字了。宋朝司马光的《训俭示康》强调“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朱子家训》中传诵很广两句话,全篇训诫的也是“勤俭”二字。家训中再强调的一点就是“恭默”——谨言慎行,宽厚忍让,不招摇惹事。像诸葛亮《诫子书》强调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点出儒者最向往的崇高境界。 

  近年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实践表明,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弘扬古代优秀家风家训的四点启示:一是要对全市优秀家风家训及乡规民约进行系统整理、发掘和研究,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家风家训和乡规民约数据库,力求拿出较为完整和系统的研究成果,服务全市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二是要在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及廉政教育中加入家风家训等文化内容,做到以文化人,发挥家风家训的积极作用,构建社会廉洁氛围。三是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利用碑林博物馆、八路军办事处等丰富的文化资源,抓好党员干部的经常性学习教育。四是要强化舆论引导,在全社会营造自觉塑造良好家风的氛围,强化责任意识、规则意识、规矩意识、廉洁意识、奉献意识,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廉洁奉公。(肖晓珍   黄淑玲   姚永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