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风故事之“耕、读、俭”

来源: 西安日报           时间:2020-01-08 11:44

当娃娃的时候,祖屋的门楣上篆刻着“耕读俭”三个字,不解其意,只是每次进出大门,仰头瞅见这三个字,心里就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想探究的灵感。听父亲说,这三个字在曾祖父时就有了,经过四代人的传承,至今少说也有一百年了。

那时候,周至县竹峪镇附近十里八村的农民还都是在庄稼地里“刨食”,祖辈经历了多少生产生活的心酸和苦楚,才总结出这么经典的三个字“耕、读、俭”,刻字在楣,为了让后辈儿孙少走弯路,不要忘掉和丢弃祖辈用一生的时间、鲜血、汗水或金钱换来的教训。

70年代末,祖父早逝,家父为长,兄妹众多,重担在肩,父亲用一生践行着门楣上的三个字。父亲初中毕业,高中上了一年就中断了学业,经历了大生产合作社到包产到户的过渡,先是参加了合作社的生产,兄妹年幼,家里只有他还算一个壮劳力,生产队犁地、割麦,割草,驾车,父亲都练出了一个好把式。后来学校招收民办教师,父亲当了老师后,一直都没有脱离农业生产,包产到户后,父亲更是承担了家里的大部分农活。

父亲一边在村办小学教书,一边种地养家,愣是把一个十余口人的大家庭一步一步地带出了困难期,兄妹六人逐渐成家,我也慢慢地长大。父母不仅教育我好好读书,也教我务农的一些经验和知识,我经常放学后提着粪笼陪父亲一起去割草。父亲常说“秦岭山中无闲草”,那些草牛爱吃,那些草牛吃了能治病,父亲都知道很多。

父亲在照顾家里的同时,学校的工作也力争做到最好,不但转了公办,还被评为了一级教师。那时候父亲经常说:“咱是普通农民的儿子,养牛耕田就是务实,有播种,有收获,读好书,心里才踏实”“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父母在教育我务农读书的同时,从小也培养我生活节俭的作风,教育我在学业中“比学习,不比吃穿”“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有个好习惯”。省城上学三年,每次给我的学费、生活费,我都合理安排,不乱花钱,每个学期期末不但能拿一个好成绩,还基本做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后来的多年,也一直遵守着这个习惯。

1989年,父亲对老家的祖屋进行了推倒重建,祖屋的大门在完成30余年的光荣使命后,被安装在了当时一砖到顶新房的后门,依旧发挥着自己的余热。尤其是门楣上的三个大字“耕、读、俭”就像这个家庭的脊梁一样,时刻仍被仰望和铭记。

2018年,又过去了近三十年,我将祖屋旁边的牛舍拆除了推倒重建,盖起了三间两层小楼,虽然曾经的牛舍和土坯房已经旧貌换新,家里人口也新老交替,但父传子,子传孙,几代人都没有忘记曾祖父篆刻在门楣上的三个大字。因为它,这个家庭在一次次的饥荒、疾病、事务中不断磨砺,不断振奋精神,不断发展前进。

记得我在新屋建成的那天曾写下了一首七言小诗《家风百年之耕读俭》,内容是“曾祖篆字训百年,子孙牢记意精炼,门楣摩挲铮俞亮,耕读节俭立心间”,愿耕读节俭的家风世代相传。(周至县哑柏镇政府监察室 杨龙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