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中的廉洁故事】李大钊的“简易生活”

来源: 党风与廉政           时间:2022-01-26 09:43

“吾人自有其光明磊落之人格,自有真实简朴之生活,当珍之、惜之、宝之、贵之,断不可轻轻掷去,为家族戚友作牺牲,为浮华俗利作奴隶……”1917年4月22日,李大钊在《甲寅》日刊上发表了《简易生活之必要》一文。

“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正是李大钊生活的真实写照。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始终坚持着“简易生活”的理念。

1922年冬天,王一知(著名教育家,张太雷夫人)被组织安排在李大钊家里借住。当她走进李大钊位于北京石驸马大街后宅35号(今文华胡同24号)的家时,眼前的一切让她大吃一惊:一架半新不旧的风琴、几件旧家具……在这个局促的三合院里,几乎没有像样的东西。

再看一家人的生活,李大钊常年穿着一件褪了色的灰布长袍和一双布鞋,每天步行十几公里去北京大学上班。家中没有佣人,夫人赵纫兰承包了全部家务,还时常要为柴米油盐发愁,面容看起来比同龄人苍老不少。孩子们的衣着打扮也十分俭朴,完全看不出是教授的孩子。王一知后来才知道,李大钊没有买过一亩地、盖过一间房,这个破旧的三合院也是从好友黄裕培、马实华夫妇那里低价租来的。

是他收入微薄,不足以支撑全家开销?当然不是。当时身为北大教授的李大钊每个月收入超过200块银元,而普通人家一个月的开销也不过几十块银元。那为何全家人还过着如此拮据的生活?李大钊的工资都用到哪里去了?王一知对此十分困惑。

实际上,这种“简易生活”的背后,是李大钊对党的事业和贫苦人民的慷慨无私。他将自己的大部分收入都用来充当党的活动经费以及接济贫寒学生和有困难的同志,因此自己家里才经常面临“揭不开锅”的窘境。北大校长蔡元培在得知此事后,特意关照会计,“每月发薪时,先扣除李先生一部分,亲自交给李夫人,以免家里做无米之炊。”

李大钊简朴的生活作风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1927年,白色恐怖愈演愈烈,李大钊在北京被捕入狱,最终惨遭反动军阀杀害,年仅38岁。他牺牲后,北京《晨报》《顺天时报》分别载文报道,“李大钊平昔不事储蓄,身后极为萧条,室中空无家具,即有亦甚破烂”“李夫人回家后,仅一元生活费”“遗体下葬,棺椁衣裳都是朋友帮助提供的”。

李大钊极端憎恨、反对旧社会的腐败堕落,不管是谁,都毫不留情地批判。1917年,财政部发生受贿案,李大钊得知后非常气愤,连续3天发表《受贿案与立宪政治》《罪恶与忏悔》《简易生活之必要》等文章,揭示当时社会的腐败现象,阐述腐败产生的根源。

为庶民求解放,一生辛苦艰难。在李大钊身上,我们始终能看到他对苦难人民的感同身受,以及为苦难人民谋出路的不变初心。李大钊年幼时,目睹了身边百姓的疾苦,从那时起,他就立志要为苦难的百姓谋出路,这也让他最终走上民族解放事业的道路。

在这条路上,他振臂疾呼、鞠躬尽瘁;在这条路上,他上下求索、艰难前行;在这条路上,他毫不动摇、从未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