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无限任飞扬

来源: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时间:2023-07-17 17:37

       1935年1月,红军长征占领遵义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光阴荏苒,196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四十周年之际,朱德写组诗凡十三首以示纪念,《遵义会议》为之六:“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如今结合那段历史来解读此诗,更能体味蕴藏诗中的浩然正气和长征精神。

  

  贵州遵义城附近有一条乌江,两岸峰岭耸峙,滩险流急,自古被视为天堑。

  1935年1月2日这一天,在前有阻截、后有追兵的险境下,中央红军一军团和九军团先头部队在乌江回龙场渡口与黔军第八团万式炯部遭遇,一番激战,击溃敌部,趁势过江。入夜,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强渡乌江。次日九时,南岸红军在江界河再次发起攻势,在北岸潜伏的我军战士的配合下,一举击溃敌江防黔军第三旅林秀生部防线,突破了乌江。红军干部团、工兵连迅即在渡口铺架浮桥,军委纵队及红五军团顺利渡江。与此同时,红三军团在茶山关渡口跨过乌江,进驻遵义城下。

  三天后,中央红军全部渡过乌江天险,让蒋介石围歼红军于乌江南岸的企图化为泡影。

  此时,仍担任红军总司令的朱德,心情却并不轻松——地理意义上的乌江天堑虽突破了,但一道无形的“天堑”仍横亘在红军面前。

  博古、李德等人剥夺了毛泽东、朱德的军事指挥权后,奉行“左”倾军事路线,致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和根据地蒙受重大损失。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月进行战略转移,日后称之为长征。当时战略转移的意图,是向西突围到湘鄂地区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创建新的中央根据地,故而称之为“西征”。据朱德事后回忆,长征就像搬家一般,什么都搬起走……连印刷机和兵工机器都搬出去,结果一个直属机关就一万多人,所以需要掩护的部队就多了。因此,起初部队行动起来很慢。

  中央红军西征突破敌军第三道防线后,蒋介石摸清了红军的战略意图,集结重兵于湘江一线,红军陷入了险境。平素独断专行的李德惊慌失措,危急之际,朱德和周恩来一道指挥了强渡湘江。经过五天五夜血雨腥风的鏖战,12月1日,中央红军突破了敌人第四道防线,渡过湘江,但部队折损大半,由出发时的八万多人锐减至三万余人。

  血染湘江后,中央红军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已难再实施。国民党军在通往湘西的路上重兵设伏,虎视眈眈。然而,博古、李德仍固执己见,主张继续进军湘西。危难关头,毛泽东挺身而出,大声疾呼绝不可往敌人“口袋里钻”,应改向敌力量较弱的贵州前进。

  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紧急召开黎平会议,讨论红军的战略方针与进军路线问题。朱德极力拥护毛泽东的主张,他与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人一起,否定了博古、李德仍要去湘西的主张,会议确定了向贵州转兵的战略方针。为进一步统一思想,1935年1月1日,中央政治局召开猴场会议,批评了博古、李德的错误,提出了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这才有了前述红军强渡乌江,直指黔北重镇遵义的行动。

  

  遵义会议会址是一栋灰白相间、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廊柱拱门,砖木结构,原系国民党第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遵义会议就在二楼的小客厅里举行。

  朱德这首回忆遵义会议的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精准地概括了这次重大会议的历史贡献与巨大意义。

  “群龙得首自腾翔”,实为朱德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群龙无首本是成语,意为一群龙没有领头的。诗人在诗中将“无”巧妙地换作“得”,可谓点睛之笔,用形象的比喻,将遵义会议的主旨烘托出来。这次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也正缘如是,中央红军开拓出一条走向胜利的“腾翔”之路。“腾翔”一词为腾空飞翔之意,可见于宋代诗人刘仲堪《南山十咏·薰风亭》句:“猿鸟岂有知,腾翔如率舞。”朱德将其用于此诗,抒发出摆脱了“左”倾军事路线桎梏后“天高任鸟飞”的激奋之情。

  “路线精通走一行”,是指红军将士同心,走上了正确的长征之路。这恰为遵义会议取得的硕果。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长篇发言,针对博古欲推卸军事指挥上责任的言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左”倾路线的错误。据时任遵义会议翻译的伍修权回忆,朱德在王稼祥、张闻天之后发言。他一改历来老成持重的风格,声色俱厉地批评了临时中央的错误,谴责他们依靠外国人李德,弄得丢掉了根据地,牺牲了很多战友的生命。朱德的表态道出了众多红军将士的心声,之前被李德等人压制的党内领导同志也纷纷表态支持,最终成功扭转了长时间以来的错误路线,将中国革命拉回到了“路线精通”的正确轨道。

  “左右偏差能纠正”,是说经过了遵义会议的中国共产党愈发成熟了,能够不断纠正自身的错误。这也点出了这次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遵义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经验教训。如果说毛泽东的长篇发言是在拨乱反正,那么朱德的表态发言便是言出如山。李德不得不承认与会者大多数都同意毛泽东的意见。会议决定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推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常委分工中,“以泽东同志为恩来同志的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遵义会议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纠正了导致红军一再被动挨打的危险局面,使得中央红军绝境重生,此后再没发生过重大的战略失误。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重新回到了中央领导核心层。之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指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攻克腊子口……一路上斩关夺隘,一次次化险为夷,摆脱了数十万敌兵的围追堵截,终于胜利到达了陕北。从此,中国共产党一路披荆斩棘,领导人民在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逐步将一个贫困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新中国。

  “天空无限任飞扬”。

  读朱德《遵义会议》诗,可以领略到他博大的胸襟和冲天的豪气。在中国革命几陷绝境时,遵义会议的召开,对中国革命的意义,无论怎么评价也不为过。红军重新选择了毛泽东,中国革命选择了毛泽东,这是历史的正确抉择,也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标志。朱德在这一抉择中发挥的作用也彪炳史册。幸运的是,在遵义会议上,因为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被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所采纳;有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红军和党才得以顺利走出逆境,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

  读朱德《遵义会议》诗,可以感受到他不忘初心的赤诚和伟岸。此诗创作于1961年,正值国际形势剧烈动荡之际,朱德在诗中,以高昂的激情,颂扬了遵义会议功绩,颂扬了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这也在昭示人们,中国共产党人只要始终坚守初心,勇于自我革命,就一定能使社会主义建设奔腾飞跃,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

  读朱德《遵义会议》诗,可以体味到他质朴诗风所散发出的深刻哲理。红军长征之路,蜿蜒曲折,也折射出中国革命之路的艰难曲折。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共产党人的长征永远在路上。而今,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时代的长征途中砥砺奋进,创造着“天空无限任飞扬”的美好未来。(剑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