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苑

来源: 泾渭           时间:2019-03-13 11:22

纪念抗战化苦难为民族复兴的斗志 

  李达仁 

  又到一年8·15,一个值得亿万中国人民永远铭记的日子。1945年的8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一场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涤荡黑暗的抗日战争,迎来最终胜利时刻。胜利来之不易,历史不容忘却。73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要从这段历史中汲取教益和给养。 

  我们不应忘了,是靠着什么,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在那场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战争中,亿万同胞空前觉醒,整个民族奋勇而起,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侮的伟大篇章。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坚持抗战、指导抗战的中坚力量。今天我们重温抗日战争那段苦难辉煌的岁月,就是要牢记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建立的伟大功勋,传承好弥足珍贵的抗战精神,用历史的火把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当我们为胜利而欢呼时,也不应忘了,是什么势力,让这场战争得以发生。日本侵略者为了达到吞并中国,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的罪恶野心,悍然发动侵略战争,制造惨绝人寰的人间悲剧,给中国人民和广大亚洲国家人民造成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这是刻入石头、刻入人心、刻入历史的事实,是谁也无可否认和歪曲的。即便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警惕,真相一旦在失忆中睡去,历史和现实都将沾满灰尘。在当今日本,军国主义依然没有被扫入历史垃圾堆,否认侵略战争的逆流不断粉墨登场。为修改“和平宪法”,让自卫队在海外使用武力成为可能,日本现任政府可谓“煞费苦心”。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只有正确认知历史,个体才能获得心智健全,民族才能文明理性,国家才能安定有序。 

  当我们痛斥侵略者时,还不应忘了,捍卫历史,其实就是保卫和平。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近年来中日关系的回暖势头来之不易,这是双方共同努力、相向而行的成果,更是正视历史、以史为鉴的结果。历史问题是事关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重大原则问题,牢记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不忘战争才能更好维护和平。中日两国能否共促和平发展、共谋世代友好,一个根本点就在于以史为鉴、珍视和平。一切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一切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都必将被中国人民和有正义、良知的日本人民所坚决反对。 

   “一个国家的光荣,可以让13亿中的每一个人去分享;而国耻,同样也需要每个人都承担。”终点亦是原点。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振兴的伟大转折,在中国现代史划出了一条“界河”:之前是列强入侵、军阀割据、一盘散沙,之后是众志成城、国家崛起、民族复兴。我们不能因为苦难的包袱太重、历史的悲情太浓,就模糊记忆、忘掉历史,也不能因为处身和平时代,就让岁月冲淡一切苦难和伤痕。把抗战精神和抗战记忆化为冲刺民族复兴的斗志和动力,担当起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中国人民一定能实现伟大梦想、捍卫世界和平。 

 

 

 

  孔令国 

  近日,我通读了陕西人民出版社《梁家河》一书,感慨颇多;联系到自己二十多年来在基层的工作经验,又多了很多想法和感触。下面,我就从我个人的角度,从一名基层工作者、一名农工党成员的角度,来谈一谈《梁家河》一书带给我的启示。 

  六十二年前,随着毛主席“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了。无数青年离开从小生长的城市,离开充满书卷气息的校园象牙塔,离开无微不至照顾他们的父母亲人,去到了陌生的田间地头。他们只会握笔的双手拿起了粗糙的农具,而艰苦的农村生活则像一条可怖的猛兽,向毫无准备的他们猛扑过来。这其中,发生了很多令人不忍卒读的故事,有的故事里确实是充满了血泪。直到今天,还是能听到不少声音,看到不少文字,字里行间都是对当年知青生活的泣血控诉,控诉上山下乡是“对知识青年的痛苦折磨”,是“对人性的残忍摧残”,更大有人说这整场运动都是“瞎折腾”。在这里我不谈论这场运动的是非曲直,但是,我要说,上山下乡是公平的,就像命运一样公平。在上山下乡运动面前,任何人都没有特权,无论你是谁。广大的知青大军中绝不缺乏高干子弟,习近平就是其中之一,而且他还是在不到年龄的情况下,执意要到陕北延川的穷乡僻壤去插队。在读完《梁家河》后,我内心里感慨:不得不说,人和人还是存在差距的,尤其是在思想领域。对有些人来说,磨炼不是磨炼,而是折磨;对另一些人来说与困难斗争,是最好的磨炼,是成长的阶梯。 

  就如同习近平总书记自己所言,“我1969年从北京到陕北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记得父亲要求我们从小就要做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走上社会后,对这一点的体会就更深刻了。”是啊,知青上山下乡的意义到底在哪里,这不就是最好的答案吗? 

  回想自己这些年来的历程,这些年来对党的历史、党的理论的学习,不仅有些汗颜,因为作为一名生在基层、长在基层、成长在基层的工作人员,在读完《梁家河》后我才充分理解了什么叫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认识到反腐败的重大意义所在,才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党的执政根基在基层。我们要把头低下来,要好好看看那平凡无奇甚至有些灰头土脸的基层,因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命运,就在于此。 

  当年中国共产党几乎毁在大城市路线上,而重生于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真正的中国,不在于那纸醉金迷的上海滩,不在于那庄严肃穆的紫禁城,而在东北冻得坚硬的黑土地上,在南泥湾的遍地荆棘中,在血吸虫泛滥的江南水田里,在农民年复一年操劳的阡陌田垄间。没有对基层的重视,不建立和广大群众的真正牢固的血肉联系,又怎么能在国民党的围剿、侵华日军的扫荡下存活壮大呢?张嘎、王二小这些形象,又有哪一个不是出自广大的基层群众里?可以说,正是在毛主席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牢牢的在基层扎下了根,和人民群众建立了不带虚假的血肉联系,进而强有力的掌握了广大的农村,再有效赢得了中国广大的基层,而只有掌握、赢得了基层,才是真正掌握赢得了中国。国民党的上层精英路线,没能带给国家富强,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认清什么才能救“中国”,更何谈将中国治理好?依靠军阀、地主、买办、大资本家、外国势力这些“精英”,而抛弃广大的基层和农民,国民党自然而然的迎来了经济军事上的崩溃,因为财富是由基层所创造的,军队是由农民所组成的,你抛弃了他们,他们就会抛弃你。淮海战役的几十万辆小推车,农民们不计伤亡的的踊跃支前,中国共产党从一穷二白到反过来“经济封锁”国统区,用小米加步枪战胜国民党的飞机大炮,靠的就是对基层的掌控,靠的就是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不了解基层,不了解群众,你可以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但是你要是主政一方,那绝对是祸国殃民。韩非子说:“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你不从群众中来,你不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你凭什么来制定政策,你怎么引导国家的走向?纸上谈兵,误国误民。从习近平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的一系列政策,就能看出来他是真正了解基层的,是对中国的实际有清醒的认识的。能有他这样的领导人,我们无疑是幸运的。 

  行文至此,我看看窗外来往的行人,叫卖的小贩,回想起了自己多年来在基层的工作。我虽不是共产党员,但多年来和共产党员们工作在一起战斗在一起,早已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所有参政议政的民主党派,都已经和中国共产党结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为祖国的明天努力。扎根基层,将基层的工作做好,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不仅是我本职工作的要求,也是我的一份责任。 

  放下《梁家河》,我揉了揉眼睛。明天就是周一了,想到新一周的工作还在等待着我,心中不知怎么就升起了一股夹杂着自豪的使命感:为了国家民族未来的命运,我们都应当加倍努力。 (作者系西安市人大常委;农工党西安市副主委、莲湖区政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静下心来读读书 

     

  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如果一个人能够把读书求知当作一种态度和习惯,当作一种责任和境界,当作一种品行修养和精神追求,那他的人生一定会变得充实。 

  文字飘香,书能养心;养心莫如静心,静心莫如读书。可见读书能使人的精神高贵而丰富,使人的生命深刻而阔远,使人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自我的无限。读书是心灵的振翅,是精神的呼吸,也是获取多方面知识的最佳手段。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由此可见读书需要静气,静后方可入境,方可洗心、致远和悟道。在社会飘浮和浮躁之气盛行的今天,能做到排除外界干扰,静下心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一种高雅和福气,更是一种快乐和享受。 

  宋人黄庭坚说得好:“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言语无味。”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需要学习的东西却越来越多,然而不少人却是终日静不下心,还声称工作忙没空读书。可现实生活中却是另一番景象: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逛商场,闲聊天,电视机旁磨时光……光阴飞逝,猛回首才惊呼“时间都去哪儿了”,才感觉到心灵上的寂寞与空虚,才发现知识上的干渴与荒芜。 

  读书能丰富人生,知识可改变命运。闲暇之余,品茗静读,静读入境,仿佛置身名山大川之间,行云流水将你陶醉,清风朗月给你灵感;仿佛与先贤哲人推心置腹地交谈,心灵获益匪浅。而身处喧嚣闹市,唯有静心读书方可让心灵如清水一般宁静,才能深入灵魂与书共鸣,回归到内心最真实的自我。 

  雨果说:“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静心多读书,会多一份淡泊坦荡,少一些心烦意乱;静心多读书,对人生就会有更深的感情,对社会才能多一份奉献。读书不一定能成就伟业,但可以找准人生的坐标。读书似采金,书中可以找到“黄金屋”。司马光也曾说过:“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翻开历史,能看到古今演绎、朝代变迁;细读自然,能发现山川舞动、星际浩瀚;至于诗词歌赋、文章经纶,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古人生活的感悟。 

  天下万般事,唯有读书好。静心读书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苦心读书虽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经常静心读书之人,方能品出书中真味,感悟人生真谛,增添生活情趣。一部好书就是你的良师益友,它会给你许多智慧启迪。淡泊了名利,心才会安静恬淡;品到了书香,心灵才会回归到精神的家园。 

  让我们静下心来读读书吧。 

    

 

甘当“绿叶”式干部 

  刘建明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花朵的事业是美丽的,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但我愿做一片绿叶,绿叶的事业是默默地垂着绿荫的。”此言可谓精辟独到,给人以诸多启迪。人们常说:“绿叶千片,红花一朵。”红花之所以娇艳照人,那是因为有绿叶的衬托。鲜花是灿烂美丽的,而绿叶却是平凡无私的。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理应以绿叶为镜,大力发扬绿叶精神,积极锤炼绿叶品格,甘当一名“绿叶”式干部,这既是执政所需,更是人民所盼。 

  要吐故纳新,强化新陈代谢的功能。绿叶是花草树木进行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为花草树木成长供给养料也更新自身。在日常工作中,党员领导干部就要像绿叶一样,不断在吐故纳新中强化新陈代谢的功能,从而使自己的信仰更坚定、思想更纯洁、本领更高强、作风更扎实,而实现新陈代谢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大胆突破。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党员领导干部多吸理论之氧,常补精神之钙,坚持把学习作为一种理念融入思想、作为一种动力融入工作、作为一种追求融入人生,通过持续深入地学习来掌握新知识、树立新观念、增长新本领、展现新作为,避免陷入知识老化、思想僵化、能力退化的困境,努力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务实管用的工作举措和破解难题的创新之举。 

  要心中有责,增强敢于担当的意识。绿叶虽小,但却发挥着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扮绿世界的重要作用,尤其在炎炎夏日,骄阳似火,而绿叶以其俊秀的身姿挡住了炽烈的阳光,为大地送来一片阴凉。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党执政兴国的骨干力量和干事创业的中流砥柱,就好比党和国家这棵大树中的一片片绿叶,能否在绿叶的岗位上尽力尽责,能否以担当之态挑起组织重任,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无论身处何种岗位,肩负何种职责,都必须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强化担当精神,找准角色定位,忠诚践行使命,不因事小而不为,不因事杂而乱为,不因事难而怕为,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努力用担当的行动诠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真正当好新时代的答卷人。 

  要坦荡无私,培养乐于奉献的精神。百花竞放时,绿叶映衬着花的美丽,并不辞辛苦地进行光合作用。待花朵结成果实成熟时,绿叶却开始枯萎凋谢,飘零落地,甘愿与泥土化作一体,为来年花的开放备足养分。绿叶这种无私奉献、甘当陪衬的高尚品格,尤其值得每名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借鉴。党员领导干部身为人民公仆,选择了为官从政,就意味着选择了吃苦、吃亏和奉献,就要有“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坦荡胸怀,就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的奉献精神,凡事多讲责任、少谈名利,多讲付出、少求回报,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能正确处理荣与辱、得与失、苦与乐的关系,真正把无私奉献注入血液、融入灵魂,学会在心淡中求满足,在尽责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快乐。 

  要饮水思源,涵养反哺感恩的情怀。树干和根系从土壤中不断汲取养料,使一个个嫩芽舒展成盈满枝条的绿叶,而绿叶则以满眼的绿点缀树干,为根系生长提供氧气,为土壤遮阳避雨,是为回报。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说,组织就是培养个人成长进步的树干和根系,群众就是带给我们营养和水分的土壤。“喝水不忘挖井人,树高千尺不忘根。”一旦离开了组织,绿叶就会迅速枯萎飘零,只有深深地植根于群众,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常思成长历程,常想组织重托,常念百姓疾苦,常修感恩情怀,始终把感恩当成立身做人、成长成才的基本,作为高尚品德、人格魅力的源头,心存善念,知恩图报,努力以辛勤的工作、闪亮的业绩来回报组织的培养与群众的信任。 

    

人生就是要与困难周旋——《梁家河》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