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渭论坛

来源: 泾渭           时间:2019-04-10 09:43

向“不作为不担当”举旗亮剑 

  沈小平 

  敢担当、有作为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无论身处什么层级的职位,每个干部都有自己的职责。一个时期以来,面对改革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有的领导干部感叹“为官不易”,干事的“红线”多了、规矩严了,不敢担当、不愿作为,遇见困难绕着走,对群众的利益诉求视而不见、敷衍塞责;有的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平平安安占位子、庸庸碌碌混日子,凡此种种,危害极大,可谓顽症。 

  日前,新修订的《公务员法》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为官不为”问题,将“不担当,不作为”列入不得违反的纪律行为。这是首次将“不担当、不作为”这一顽症纳入国家法律约束的范围,这就意味着,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不仅违反党纪,而且违反国法。此举充分体现了中央从严管理干部的要求,又一次释放出全面从严治党的强烈信号,对于倒逼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具有警策和震慑作用。 

  一些干部之所以不担当、不作为,“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究其原因,除了宗旨意识淡漠、意志衰退、精神缺钙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关部门把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仅仅视为责任心不强、能力水平不高,没有深究其严重危害以及应该承担的责任,一般只是批评教育了事,既没有风险、又没有代价,导致一些工作不走心、不在状态的干部有恃无恐。殊不知,干部推诿应该做的事,逃避应该承担的责任,占着位子不作为,拿着奉禄不干事,实质上就是失职、渎职,不但要受批评教育,还应受到法纪追究。 

  “仕而废其事,罪也。”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规必追究。对不担当、不作为的问题,除了促使干部在思想深处清污,在党性修养上固本培元,在理想信念上夯实根基,最根本的还要在执纪问责上较真。对性质严重的,要给予相应的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对查处的典型问题,要通过媒体点名道姓通报曝光,有力发挥震慑作用。只有敢于唱黑脸、动真格,让不担当不作为的人没有立足之地、容身之位,干部才会有“一事未办妥,寝食难安;一事有闪失,如芒在背”的紧迫感,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对干部既要监督约束,也要鼓励激励。这次新修订的公务员法规定,对公务员奖励坚持定期奖励与及时奖励相结合,并将“勇于担当”作为奖励的重要情形,就树立了崇尚担当作为的良好导向。工作中,既要加强和改进干部考核评价,用好考核结果,健全完善及时奖励政策,加大典型选树和宣传力度;又要把敢于担当作为的导向,贯穿干部选任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让那些有锐气、勇作为、敢担当的干部得到重用,让那些日常工作不负责任、关键时刻畏首畏尾的人受到警醒,真正使勇担当、敢作为在干部队伍中蔚然成风。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这就更加需要广大干部想做事、有作为、敢担当,焕发一往无前的斗争精神,克服新长征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磅礴力量。 

    

    

机构改革了,干部的初心不能改 

     

  当前,各地县(市、区)党政机构改革正在加紧“施工”,机构设置过细、职责交叉重叠等问题正在逐步解决,基层事业发展出现许多积极变化。在基层党政机构改革中,干部人事安排备受关注。但从目前的调整过程来看,职业懈怠感、晋升焦虑感、工作迷茫感等苗头性心态,在部分干部身上有所显现。 

  机构改革必然意味着一部分干部要面临着进退留转的选择。然而据半月谈网报道,现在有的“一把手”想借机构改革之际卸去身上的重担,去一些清闲岗位度日。干部心气浮动的这种苗头,已经让一些工作不好开展了。现在一些重点项目布置下去,还要给分管领导做思想工作,不然不愿意再干。一些县纪委书记和乡镇党委书记对半月谈记者坦言,在此次机构改革中,一些领导干部出现明显的卸责心态,有的甚至将改革当做不作为的“挡箭牌”,有的“看破红尘”、不想事业,只要保证待遇就行,占着位置混日子,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机构改革的目的本是为了精简机构,提升效能,体现中央要求的“优化协同高效”原则。为何一些地方的一些干部反而失却了精气神,借机卸责,不愿作为,懈怠情绪蔓延,患上了迷茫症?究其原因,在于一些干部认为当下的官是越来越不好当了——首先,是在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下,以前超发奖金、超配职数等干部激励手段不再可行,有的干部深感缺少“抓手”,工作不好推动,压力日增。其次,由于权力监督越来越严格,风险成倍增加,一般不敢伸手,当官不再有“油水可捞”。此外,还有一些官员,因为以往跑项目、搞接待过程中,难免有些合旧例不符新规的“隐疾”,担心不能平安落地,不如及早退位,不是矛盾焦点,就不会总有人盯着。 

  其实,官是越来越难当了还是越来越好当了,正如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一样,不好妄下结论。近年来,中央从作风建设入手,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的规定、禁令、要求,并且执行越来越深入,虽然有干部感到不自在,但更多的人感到是为自己松了绑。干部外部环境较之以前好了许多,这是不争的事实。 

  说到底,一些干部在机构改革之际患上了迷茫症,是其自身的不良心态作祟所致。机构改革是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适应了时代发展,回应了群众关切。在党政机构改革的大背景下,官好当不好当,关键是怎么当。好官在“官不好当了”的情况下,更会坚持执政为民、廉洁从政、奋发有为,觉得官更好当了;不好的官即便仍还享受着某些“特权”,仍会想方设法去欺压百姓、以权谋私甚至贪污腐败。 

  习近平同志之所以一再强调不忘初心,一个重要原因是少数党员忘记了初心。笔者认为,机构改革了,干部的初心不能改。各级干部只有坚守初心,才不会在机构改革之际犹豫观望、不敢担当、思想懈怠、迷茫不已,才能毫不畏惧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地在改革大潮中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