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条垂下绿丝绦 植树节读咏柳诗

来源: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时间:2021-03-12 18:42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柳是春天的使者,最先带来春天的消息。今天是植树节,自古以来,中国人植柳喜柳,关于咏柳诗,名篇众多,美不胜收。

留下“金龟换酒”佳话的贺知章虽然爱诗如痴,但本人却留诗不多,一首《咏柳》足以名垂诗史:“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笔下的垂柳,仿佛一位小家碧玉,那垂下的万条绿丝绦,仿佛秀发一般,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大自然的造化。

唐朝诗人杨巨源笔下的柳比贺知章笔下的二月柳更早,他说:“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柳未翠绿,仅透着新黄,这就是春天最初的身影。白居易也道出了柳的颜色:“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让人很真切地体会到春柳拂面的轻柔。王维更告诉人们柳的可贵之处究竟在哪里,“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是的,柳的可爱就在一个“新”字,见到了隐约柳色,不禁深吸一口气,迫不及待地去感受一个涌动的春天。

柳作为春天之美的典型意象,给人清新舒缓之感。“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风梳过了柳枝,也变成了绿风,让人欣欣然前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待柳浓了,便有柳烟一说,遥遥望去,青色如团状,再也没有比一个“烟”字更恰如其分了。柳之美在柳枝柔软细长,春风徐徐里如女子曼妙起舞,草圣张旭道:“濯濯烟条拂地垂,城边楼畔结春思”,可见垂柳接地、婀娜多姿。宋人杨万里写诗总爱别出机杼,他说:“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他觉得从水中倒影看,更显得柳水一色、摇曳潋滟。

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柳成为见证离别与团聚的象征。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句子。正是因为有你在柳下相送,才给了我必须归来的勇气与坚持。柳枝似手,牵着人衣如挽留,“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柳枝知人意,可是离人终究留不住,空余下无可奈何的垂柳与送行人。刘禹锡不仅写过竹枝词,还写过柳枝词,“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此诗用倒叙之笔,写出今——昔——今三幕,尽得婉曲回环之妙。

说到离别与团聚,这里还可以讲一个更为曲折的故事。据唐传奇《柳氏传》载,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翃与一柳姓姑娘两情相悦,刚得柳姑娘家的应允即将成婚时,两人却因安史之乱不得已分离,一投效军营任职,一寄居长安佛寺。七年后平叛大局将定,韩翃即派人寻找,并寄词一首:“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他担心柳姑娘已不再等他,而柳姑娘也是百感交集,回词一首:“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韩翃收到音讯后,归心似箭,又过了三年后,韩翃终于回到长安,而柳姑娘却不见了。原来,柳姑娘落入了回纥将领沙吒利之手,两人相逢却不能在一起,真是肝肠寸断。谁知峰回路转,韩翃的一个好友拔刀相助,将柳姑娘抢了回来。这一奇闻最后竟惊动了唐代宗,唐代宗下令,柳氏宜还韩翃。经过多少风波、劫难与磨砺,有情人终成眷属。

不独柳树是古人吟咏的对象,柳絮亦然。“百花长恨风吹落,唯有杨花独爱风”,唐朝诗人吴融点出了杨花的特别之处。“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李白一如既往的豪放,少年感极强。曹雪芹却在《红楼梦》中借林黛玉与薛宝钗之口,勾勒出看柳絮的不同视角,林黛玉因柳絮之轻而悲,“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飘游无定任由东风摆布,似林黛玉自身的写照,而薛宝钗则乐观得多,她因柳絮之轻而喜,“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只要主观意志追求奋进,或许就能求仁得仁,得偿所愿,即使未能遂意,亦无怨悔。

说到垂柳,我们总会自然联想到诗情画意的江南,其实柳树同样是古代边塞诗的常客。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此处的杨柳并非真的柳树,而是指《折杨柳》曲,将士们身在边疆,心怀家乡,悲凉中不失雄壮,愤慨中更有豁达,这正是令人神往的盛唐之音。一千多年后,晚清重臣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动员军民植柳26万余株,从“赤地如剥,秃山千里”到“千里陇原,柳絮娜娜”,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那些柳树被称作“左公柳”。左宗棠的老部下也是同乡杨昌浚触景生情,写下一首诗与《凉州词》遥相呼应:“大将西征人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只要春风来,柳树便会年年染绿,咏柳诗也吟之不尽。柳宗元善政惠民,世称“柳河东”“柳柳州”,他作诗道:“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陶渊明爱菊亦爱柳,自号“五柳先生”,以柳为友,怡然自得,若问我的家在哪里,宅边有五株柳树便是了,那也是我写下的诗篇。(蔡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