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鞭炮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时间:2020-01-22 15:01

马上要过春节了,每到这时,我便想起了鞭炮。春节的年味和喜庆热闹的气氛,很大程度上是由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烘托出来的,尤其是到了除夕,城市夜空鞭炮齐鸣、烟花闪烁,浓烈的火药味将红红火火的节日推向高潮,这炮声寄托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愿望。如今,许多城市在春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鞭炮声声变成了美好的回忆。

都说“姑娘爱花,小子爱炮。”上世纪70年代,我们小时候,过年放炮是一件让人激动向往的事情。

放了寒假,孩子们盼的就是过年,除了好吃好喝好穿戴,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放炮了。那年月,经济条件有限,孩子们平时没有零花钱,但是临近年关,家长会破例挤出三五毛钱给孩子买炮过年,一般家庭买个三二百响,最多的买上一千响,幸福快乐的春节时光就在这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度过了。

这点买炮的钱,孩子们得精打细算,将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平时副食店、土产店卖的鞭炮,100响一包的两毛二分钱,个大点却并不太响,也许是陈炮,不好点,一般孩子都不买它,而是喜欢湖南浏阳产的小钢炮,个头小而响,价钱还便宜,只有一毛六100响。这种炮平时市面上见不到,只有到了小年前后几天才有货。届时,店门口的炮摊前挤得水泄不通,常常排了很长的队。

有一年,我还在上小学,春节前听说土产店来了一批出口转内销的小钢炮,价格是九分钱70响,我们几个同学算了一下,平均100响还不到一毛四分钱,质量据说与一毛六100响的浏阳炮不相上下,我们觉得挺划算,决定结伴一起去买。这种炮,附近土产店到货少,早上一开门就被人们抢购一空了。排了几次队都没买上,我们决定到别处找找看。几个孩子穿戴严实,顶着凛冽的寒风,顺着马路四处转悠,见到土产店就进去打听,溜溜儿转了一下午,足足走了有四五十里路,终于在远离城区的一家土产店买到了。我们像捡了个大便宜,兴奋得不得了,将鞭炮装好,这才发现天已经黑了,回家的路谁也分辨不清楚,我们认准了一个方向:沿着河边走,找到那座大铁桥我们就能找到回家的道。

回想起来,这也许是我们有生以来走得最远的一次路,几个小时,我们在寒风中疾走,忘了累,忘了饿,每个人省下的买炮钱还不到一毛钱,但是我们无怨无悔,心情亢奋,毕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实现了自己的愿望,那份喜悦、那份自得是难以用钱买到的。

鞭炮买回来,孩子们很少有整鞭放的,短暂的痛快淋漓对我们显得过于奢侈,放整鞭的炮,一时的潇洒,过后意味着长时间的痛苦,炮放完你只能看着别人放,再也找不回参与的乐趣。孩子们买回小鞭炮,大多是拆散了一个个地零放,兜里装上一把,点燃一根粗棉线,几个人凑在一起,你放几个,他放几个。插在墙缝,摆在边道,点燃后迅即跑开,随着啪的一声爆响,心花怒放,快乐无比。一二百头小炮能放上好几天,充实而快乐的好几天,美好的春节时光伴随着噼噼啪啪的小炮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对男孩子来说,过年最重要的事就是放炮。炮放的多不多,痛快不痛快,是男孩儿春节过得是否快乐的一个重要标志。过节去给长辈拜年,人们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今年买了多少炮?”所以,再困难的家庭也要挤出一点钱来满足一下孩子过年的愿望。

鞭炮是当年大众化的节庆消费,烟花却绝对属于贵族化的高档商品,市面上极少见到。刚上市那两年,一般家庭的孩子很少买得起。

我第一次看见燃放烟花竟是在屋里,我的一位邻居家经济稍微宽裕,家长给孩子买了三五个烟花放。晚上把我们几个孩子召集到他们家,关上灯,在木板地上点燃,不大会儿工夫几个烟花就放完了。记得有一辆纸做的小坦克礼花,喷着五彩缤纷的火焰前行了一两米距离,这种简易的烟花在当时看来真是神奇无比,不仅令人大开眼界,也让我们心生羡慕。放过的废烟花不舍得扔掉,留着可以当一个简单的纸玩具。

       如今,春节燃放鞭炮的气氛已经没有那么浓烈,许多大城市听不到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了。时代的进步,改变着生活,但儿时的记忆永不褪色。(张映勤)